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三十年:特点与热点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许家林,黄益雄 时间:2014-01-03
著名的论文有两篇:一是1978年葛家澍教授发表的“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一文,文中观点鲜明,为会计学术研究解放思想做出了表率,被誉为“打响了会计理论界拨乱反正的第一枪”;二是1979年贺南轩教授发表的“记账方法没有阶级性”一文。由于70年代末期会计理论研究的特点是处于“恢复元气”的时期,尽管其成果较少,但却为80年代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的发展在思想观念上扫清了障碍。
  2 20世纪s0年代会计理论研究关注的热点
  20世纪80年代,中国会计研究开始进入空前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关于如何建立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此问题由娄尔行与石成岳率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主要有杨纪琬、杨时展、王文彬和徐政旦等人的论文。第二,是有关会计属性的第二次讨论,其主题仍然是围绕着会计有无阶级性。肯定者认为“会计学的阶级性很明显”,否定者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工具,没有阶级性”,也有认为会计既具阶级性也具技术性。有影响的文献主要有李宝震、娄尔行、夏高波、裘宗舜、孔祥桢和于玉林等人发表的论文。第三,是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由于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是对会计其他理论问题认识的基础,因此,这一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国会计学术界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形成的主流认识大致为:一是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二是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三是认为会计既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种管理活动;凹是认为会计是一种控制活动。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是杨纪琬与阎达五、余绪缨、葛家澍和唐予华、杨时展、吴水澎、于玉林和郭道扬等人的论文,第四,是关于会计其他问题的认识。其主要内容涉及会计的职能、任务与作用的深入认识问题、会计制度改革问题、会计系统工程问题、会计准则建设问题、会计理论体系构建问题以及重置成奉和人力资源会计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体现出主题多元化,研究的视角更贴近实际,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研究成果的质量明显提高,且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会计学博士也开始在学界崭露头角。
  
  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的会计理论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全面推行,不同形式的股份制企业竞相设立,各行各业都扩大了对高水平、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为适应这一经济环境的需要,中国会计领域里进行了三项根本性的改革:一是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即改分行业、分所有制的多层级会计制度为通用性强的会计准则,以使会计处理规范尽量与国际通行的惯例相协调;二是会计人才评价与选拔机制的变革,即变会计人员的职称评审为统考方式,以促使优秀中青年会计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考试制度的兴起,其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化的会计监督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围绕会计的三大改革,会计理论研究也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
  1 会计处理程式与国际会计通行惯例的协调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的会计理论虽然是国际会计理论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但其真正靠近国际会计理论大家庭的行列则是发生在9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两个事件:一是1992年11月30日《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发布;二是1997年5月8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被全票通过接受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正式会员,从而使中国会计职业界在国际性的权威会计组织中拥有了一席之地,至此,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在内容上才真正冲破禁锢和封闭的状态,进入了会计理论研究对会计改革实践进行具体指导的时代。
  随着会计改革实践的深入,国内所有的重大会计类学术性会议均将中国会计处理程式与国际通行会计惯例的协调列为一个中心议题,围绕着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与颁布方面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从而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亮点。以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编写的“会计准则丛书”为基础,一批与会计准则基础理论研究相关的专著也陆续间世,大批专题论文也相继见诸于各种会计专业期刊,其间所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中国已经发布的各项具体会计准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中国会计理论与国际会计理论研究领域的差距逐步缩短。
  2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适时更新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的特征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关系到会计理论研究能否出成果以及所出成果的信度与效度问题。一般认为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之为传统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它大致包括哲学方法、经验方法、历史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比较方法、移植方法和开拓方法等;另一类被称为现代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它大致包括实证方法、系统方法及数学方法等。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多数会计理论工作者所运用的基本上是以文字为主体进行描述的传统研究方法,且更多的是釆用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归纳、演绎、经验分析及对比评述等方式,而对国外早已流行的实证方法则很少运用。这使中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选用上出现了重逻辑方法而轻实证方法、重演绎方法而轻归纳方法、重证实方法而轻证伪方法的倾向,对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部分会计学者才开始将西方20世纪6。年代开始流行的实证研究范式引人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为了加速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更新,中国会计理论界从不同侧面做出了努力:一是会计学术组织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了对会计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研究,在此期间,先后有两部有关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专著问世,即周忠惠著《会计研究方法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和于玉林编著的《现代会计方法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二是在国内重要的会计类专业期刊组稿及发文导向上,开始注重逐步加大运用实证方法及其它现代研究方法所形成成果的发文比重,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推进会计研究方法的规范化,譬如,数据取样的随机性及资料引证的规范性列示等;三是部分会计理论研究人员开始注重对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研究成果,使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会计研究》等专业杂志以及当时一年一度的中国会计教授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上,有一定比例且具相当深度的实证类论文相继问世,从而使中国会计理论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开始步入了与国际通行的研究惯例相协调的过程。提高了国际会计理论界同行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认同程度。
  3 会计理论研究领域里不同流派学术著作争奇斗艳
  在这一时期,以会计学专业的博士论文选题为代表,其理论研究着眼点开始逐渐跳出就会计论会计的框框束缚,而有意识地将会计理论的发展融于一个更加广泛地与其它学科相互对接的学术环境中去进行研究,特别是注重与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成果相互对接,从而使会计理论的发展出现了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