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疾病的CT诊断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提高对脾脏疾病CT诊断的认识。方法:复习20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脾脏病变的CT表现。结果:脾梗塞2例,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2例,恶性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结论:CT对脾脏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发现脾脏病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脾; 机断层扫描
    脾脏疾病少见,有关CT表现报导不多,我院曾收治20例,均经确诊,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0~65岁,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慢性脾出血伴出血性梗塞1例,脾梗塞1例,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2例,恶性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所有病例均用日本岛津SCT-3000TE机检查,病人仰卧,层厚、层距均用10mm,常规先平扫,后加作团注增强扫描。
2   CT表现
2.1  慢性脾出血伴出血性梗塞1例:脾内有3cmX4cm低等密度影,增强后,病灶呈边缘清楚低密度影。
2.2  脾梗塞1例:脾内见楔形低密度影,增强后病灶边缘清楚,灶内无强化。
2.3  脾囊肿4例:脾内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缘光整,壁薄,增强后无强化,CT值6~10HU。
2.4  脾血管瘤2例;脾内呈圆形低密度灶,边缘清楚,增强后病灶呈等密度或高密度。
2.5  脾恶性淋巴瘤8例:单发3例,多发5例,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的低密度肿块。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
2.6  脾转移瘤4例:单发或多发各2例,病灶呈圆形或多个大小不等低密度灶,增强后稍有强化。
3   讨论
3.1   脾脏良性病变:本组占40%。有脾梗塞、脾囊肿、脾血管瘤。典型脾梗塞CT表现呈圆形或楔形低密度影,可单发或多发,其位置多在边缘。本组2例均为单发,术前误诊为脾肿瘤,主要是对本病认识不足,值得重视。脾囊肿CT表现为平扫病灶边缘光滑锐利,形态圆形规则,CT值呈水样密度,增强后无强化。一般诊断不难。脾脏血管瘤CT可分为实性肿块和囊性肿块,增强后明显强化。本组2例为单结节型,实性肿块,平扫呈圆形低密度影,增强后1例呈等密度,另1例呈高密度。
3.2  脾脏恶性病变:本组占 60%。有恶性淋巴瘤及转移瘤。恶性淋巴瘤多有全身症状,脾大,CT呈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低密度灶,边界模糊,注药后可有不均匀轻度强化。本组单发3例,多发5例,脾转移瘤常有身体其他部位原发癌。本组4例,其中2例为肝癌脾转
移,CT呈单发低密度灶。另2例为结肠癌和肾癌脾内多发转移灶。
3. 3  CT对脾脏病变的诊断价值:脾脏病变用普通X线检查较难发现,CT可以清楚显示其解剖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可为手术提供更多的信息 。CT对脾脏病变的检出率高,本组达100%。只要掌握不同病变的CT表现特征,就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本组达90%。可见CT是诊断脾脏病变的理想方法。但对一些CT表现不典型病例,必须结合临床,采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综合分析,可大大提高其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