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络入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7-02-28
                           作者:胡波  周贞迪  张六通 邱幸凡 

【摘要】  整理有关文献,归纳总结出气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从而提出“气络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关”的理论;故提示我们应从气络入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关键词】  气络  慢性疲劳综合征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亚健康状态中最具代表性的病症,其临床上以长期持续疲劳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一组征候群[1]。西医认为CFS是基于各种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目前使用抗病毒、免疫球蛋白、维生素等药物治疗尚处于摸索阶段,疗效不明显。    
        近年来多数中医学者[2]认为CFS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情志刺激、过劳过用是其主要发病原因,且与体质有关,多种原因共同造成脏腑功能的障碍及气血失和而发病;本病病程长,临床以虚证多见。
        本人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并经逻辑推理,认为“CFS与气络相关”,应从气络入手治疗CFS。
        1  络脉的组成、生理功能及空间位置 
        络脉分为有形之血络和无形之气络[4],气络由气经所分出、运行经气,血络由血经分出、运行血液[5];气络与血络相伴而行,后者与现代医学的血液循环系统基本相同,前者根据气的种种功能而与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吻合,是调节人体稳态和重要物质代谢、生物信息的传递途径[8]。整个络脉系统是沟通机体内外、保障脏腑气血灌注的功能性网络,也是协调机体内外环境统一和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结构。
        经脉别出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阳络,浮络,循行于体内的为阴络,阴络多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隶下之络”(《临证指南医案》),随其分布区域不同而称为心络、脑络、肝络、肾络等,其敷布气血的功能也往往成为所在脏腑功能的组成部分。可见,络脉在体内的空间位置呈现出外(体表—阳络)—中(肌肉之间—经脉)—内(脏腑之络、阴络)的分布规律。由此可见络脉的组织结构与经脉明显不同,具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络分阴阳,循行表里的空间结构特点,这对于说明疾病的传变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络脉的空间位置反映了一般疾病发展的普遍规律,由功能性病变发展至器质性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病初在气分(气络、气经),即功能性病变,久则入血分(血经、血络),即器质性病变;此即叶天士所云:“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新病入气络,久病入血络”[8]。
        2  络病的发病特点
        2.1 络病具有广泛性特点
        络脉所形成的三维立体网络式结构遍络脏腑百骸,这就决定着络病具有广泛性的特点〔9〕。络脉的组织结构与经脉明显不同,具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络分阴阳、循行表里的空间结构特点,这对于说明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六淫外侵,先犯气络,留而不去,传入经脉(气经、血经),迁延不愈,循经入里,散布于血络。
        2.2 络病具有以功能失常为先导的特点
        功能失常为主导是络病的病机特点之一〔9〕。营卫气血循络脉流注运行,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营卫气血,任何疾病的损害都与营卫气血相关,而营卫气血的运行离不开脏腑的推动。那么,络病既可以是以气为主导的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多表现为功能性改变,属气络病变为主,也可以是以血行失常为主导的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多表现为络脉结构的损害、血瘀津停而成有形之物。但其发病是以功能失常为先导,由功能改变而发生结构的改变[3]。
        2.3 络病的难治性和缠绵性特点
        早在明代,叶天士就提出“久病入络”的观点,久病,即痼疾,是与新病相对而言。应当是指一些缠绵难愈,病程相当长的慢性疾病。那为什么久病会入络呢?这是由络的生理特点和机体疾病因素两方面决定的。一是络在生理上具有多层次性、广泛性、网络性以及络脉双向流动和满溢灌注的特点〔10〕〔11〕。而络脉广泛分布于全身内外表里,是联系沟通表里内外,运行气血津液精微的隧道,故当病邪入侵时,在病理上,很容易成为外邪入侵或久羁之所。《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人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成,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络,或着络脉。”另一方面,络脉细小狭窄,气血津液在其中运行缓慢,这就决定了它在病邪人侵时,易于瘀滞而导致留邪于络而成络病,甚或变生他证。
        吴以岭教授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认为络病具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4]。络脉细小迂曲,承载的气血远不及经脉,并且气血环流缓慢;病初,病在气络则易虚、易滞,由于气为无形,故不会形成肉眼可见的积块,仅表现为功能障碍;病久由气络及血络,则易积成形;因此络病具有难治性和缠绵性特点。
        3   气络的部位及生理功能
        《内经》没有明确提出气络的部位, 但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3][4][5][6]气络行于血络之外,遍布全身,分布于体表的为阳络,分布于脏腑的为阴络;气络的作用是运行经气(包括卫气、营气、宗气、元气),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发挥整体调控的作用。湖北中医学院邱幸凡教授[7]认为:气络中的微物质“气”通过气络这一“有形的轨迹、无形的通道”布散全身,以调节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达到整体平衡的作用。由于气络运行经气,故同时也具有气的部分生理功能:(1) 推动作用: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血液的循环,津液的输布,都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方能维持正常。 (2)温煦作用:人的体温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和调节。 (3)防御作用:气能卫护肌表,防御外邪之入侵。 (4)固摄作用:固摄,就是控制,统摄的意思。 (5)气化作用:“气化”,是气的功能之一,即体内各种物质的化生和相互转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化生。二是指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 (6)营养作用:作为物质的“气”,对人体具有营养作用。它不仅能“肥腠理”,荣四末”,而且“内注五脏六腑”,营养人体内外上下。
        然而就气络所在的每个具体部位而言,其功能又各有特色。如中医五脏的“心”,气络除了发挥其温养“心”的功能外,还具有“行血”的功能,这是因为气为阳主“动”,血为阴主“静”,且血“得寒则凝,遇温则行”;分布于肌腠,则发挥调节营卫,御邪外出的功效。所以气络的功能还要视其具体部位而定。
        4  气虚、气滞是气络系统的主要病理变化
        邱幸凡教授[5]经多年研究认为:邪气侵犯气络,伤及于气,或内伤脏腑,气络中之气生化不足,均可导致气络中气虚的病理变化。络气虚,既包括络中之气不足,络脉自身失于温养而功能低下的病机,又包括络中之气不足导致的脏腑百骸失其温养而功能不足的病机。虚、滞往往如影相随,《寿世保元·脾胃论》云:“气健则升降不失其度,气弱则稽滞矣。”《灵枢·营卫生会》亦云:“老者其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说明络脉运行全身之气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络中之气不足,络脉空虚失运,日久因虚而滞。此外,气附丽于津,气络中的气是以津为载体而运行的,若气虚气不行津,则亦会出现津液停聚于气络之中的病理变化。正如清·莫文泉《研经言》所说:“气本无形质,必有所附丽以行。故……卫行脉外,附丽于津……津随卫气而行,故卫气衰则津停”。津停气络之中,又可阻碍气行,引起气滞的病变。邪气侵犯气络,气机受阻,气行不畅,则形成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气机阻滞,气不行津,亦可导致津凝不行的病变。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