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中国服装市场品牌的缺失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提要服装不仅仅是物质的消费,更是文化的消费。但当前在中国交易市场中,翻版与模仿非常普遍。文化内涵的缺失,自我价值观的缺失,正是目前中国服装品牌所缺失的。
  关键词:服装;文化;自我价值观;意识

  进入21世纪的今天,服装的消费不仅仅是款式的竞争,更是品牌的竞争,这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市场的现实。品牌在为服装做出各种解释的同时,已经自觉地赋予了服装文化上的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把服装消费理解为一种文化消费,与观看电影、欣赏艺术品划为同类,而不是一种纯粹的物质性消费,而且服装是消费者的一种自我表现,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内在表达。但在中国当前的服装市场中,在一定程度上依然缺乏这种意思的质感。中国品牌所缺失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品牌上却有很大的体现,是什么造成中西方品牌价值上如此大的差距?这一问题已经为众人所探讨。
  一、西方国家服装品牌的文化意思表现
  纵观西方服装文化史,价值观追求的表现往往以各种“主义”的方式进行,其基本框架主要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两条主线,其文化样式性发展为几种鲜明“风格”,主要有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等,经常交互地重复地出现。
  服装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西方文化史各种“主义”进行时,都能看到服装文化的鲜明表现。如文艺复兴时期,是从复古到创新的一个转变,以人的中心观察问题,赞美人性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以人性代替神性,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幸福生活,表现自我。在这样的文化与价值观下,开始有立体剪裁的理念,女服的连衣裙,领口开得很大,胸口袒露很多,高腰身,衣长及地,外套有华丽刺绣,色彩明快,流行高跟鞋。女性充分表现自我。
  西方设计师品牌也是如此,设计师把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融入服装中,使其服装并不只是由纤维和线条组成的,在它的每一根纤维里,流淌着设计师的灵魂。当这种理想自我—品牌个性文化,为众多消费者所欣赏并接纳时,形成了品牌文化。
  国际上的顶级服装品牌大多是设计师品牌。如法国的香奈尔、皮尔卡丹,意大利的普拉达、阿玛尼,美国的加尔文·克莱因(CK)和拉尔夫等,这些品牌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设计师把个人灵魂和个性注入进服装里了。在这里,设计师的风格就成为了服装的风格。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服装业其实并不是制造业,而是艺术行业。服装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创意出来的。
  二、中国服装文化意识表现的盲区
  反观中国服装史,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是缓慢的。在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历史演进中,它迟迟没有确立一个科学的裁剪制造体系。甚至可以说,在服装文化领域,尤其是封建后期,中国服装是不能够与西方并驾齐驱的,只能作为整个东方服装的一个分支派别加以认识和理解。
  1、社会习俗的原因。中国是一个提倡勤俭节约的国家。勤俭,是一种公认的美德,这与古时候思想家的大力提倡是分不开的,反映在服装上,就是整体结构上相对的“简”。
  2、哲学体系的影响。中国古代服装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是重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宇宙的和谐,在与环境相统一的服装体系中,更注重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其本身,亦要求“统一”。因此,服装在制作过程中,尽量避免了缝合的产生,这是哲学体系影响的审美观念的一次突出表现。
  3、对人体认识的差异。中国,精神追求的含蓄性,人体服从于“天”的认识,导致服装有其含蓄性。不可能出现紧身,强调性感表露的情况。在服装的制作上,也只强调二维空间效果。并形成自己一套脱离人体曲线美的审美标准,如晋代“曹衣出水”和唐代“吴带当风”。
  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人性的学问和自我表达的方式。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