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中国文化发展现状,开拓文化产业研究新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9-05
   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了所谓的时代,作为第三代生产力的智能生产力便成为了生产力的代表形式。区别于以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及大生产为代表的第二代生产力的生产与文化的对立分离的特征,第三代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之一乃是"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以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它要求人们重新去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进而在文化与经济双向互动的基础上引发出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目前,文化产业在欧美的经济结构与文化建设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与经济的二位一体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众多的文化问题及社会问题。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其先天秉具的对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嗜求,的确会存在于实践中操纵了文化的方向,使文化沦为经济的附庸的潜在危险,从而使得文化之维中的本有的祟高感与神圣感不断地被浸蚀,精神的价值诉求与理想的悬设在大众被全面激起的肉体和感官的欲求面前悄然隐退。人的异化,物的僭越,法兰克福的哲人们如本雅明、阿多诺等正是看到了文化工业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文化工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批判。
       不仅如此,面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对于如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欧美的文化产业的全球扩张还从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新的文化殖民主义。我们所要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文化产业并警惕其消极影响的问题,而且交织了应对外来经济与文化双重挑战的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的经济形态基本完成了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产业结构日益趋于合理,各产业形式均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迅猛。就文化产业而言,各种文化市场逐步建立起来并得到了初步发展,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更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令人忧虑的是,与欧美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低,管理经验落后,所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国的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化的必由之路,这已经成为上至政府、社会,下至、个人的一种共识。基于此,关注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应对文化产业所提出的崭新的时代课题,也就很地成为了学界与研究界无法回避的时代责任。
       作为国家社会"九五"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战略及艺术保护"的结项成果,《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报告》正是在这一思路下所进行的学术尝试。这本书可以说是盘点我国当代文化发展状况,标示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前沿水准的开风气之先之作。
       《报告》立足于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现状的宏观评析及对具体文化产业的微观研究,在体例、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力求出新,进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话题,并且针对中国的现实予以回答。贯穿于全书之中的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全景的鸟瞰式介绍可称的上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状况的一本全息相册,使得读者很容易穿纷繁复杂的文化表象,获得一种全面而不流于浮泛,具体而不失梗概的立体而鲜活的印象。其内容涉及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文化思潮的深入剖析,又有文化形态的具体描述,内容全面而详实,语言通俗而生动,形上的理论概括与详实的细部分析的结合,使得本书的学术气息浓厚却不枯燥乏味,通俗易懂而又内蕴哲思。
       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该书都称得上是一本沉甸甸的学术著作。"沉"不单单是指它的煌煌六十万言、四百五十多页的容量以及大十六开的装帧所给我们的质感,更重要的是撰写者所赋予它的那种追求沉稳详实、言之有物的文风的学术旨趣,这同它的沉静朴实的深蓝色的封面可谓相映成趣:表里如一,不事张扬。
       就其内容而言,该书其实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一是中国艺术的发展状况及艺术保护策略。但其创新之处在于这两部分并非截然分离,而是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渗透的。由此使得它的整体框架统分结合,别具一格。如书中对于电视、电影文化产业的分析与对于影视艺术的文化保护的探讨便是很典型的例子。此外,编撰者在框架、体例等小节的安排上也是颇费苦心的,如每章以正副标题对本章内容加以强调,随之以简明扼要之语句题注来标示出本章的重点所在,这些颇有文采的语句与词语点缀于各章之间,使全书避免陷于诸多学术著作体系森严、易于沉闷之通病,并起到了某种导读的作用。其中,第一章对于文化生产力的剖析,第二章关于九五期间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加上最后一章--我国当代艺术保护的实践与思考可以看作整本书的骨架,它是全书的理论支撑点与生发点。
       同时,该书体现出了很强的关注现实与问题的意识,它直面我国世纪之交的文化现实,着重研究世纪之交我国文化的转型与,通过条分缕析的数据分析与理论推演,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时代精神的学术课题。如我国文化发展如何同的因素相结合即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建立与健全;我国当代保护机制的探讨;我国当代信息文化与传播事业、广告文化的发展;我国当代文化、服饰文化、建筑居室文化与大众审美风尚的变迁;新兴的媒介如文化等对人类本质的重塑与影响……不难看出,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与经济化的实践相关,它们共同指向经济与文化二极力量在当代社会中互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格局与形态。现象的交叉与多元化反过来又导致了对既有的学科筏限进行突破的现实需要,由此综合研究、边缘研究、交叉研究以及比较研究而然地成为他们在进行课题研究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的撰写者正是来自诸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其中既有体制内的学人教授,也有体制外的自由撰稿者,既有文艺学、新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院派,又有报刊出版界的编审记者,还有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研究与制定者。不同的学术倾向,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切入角度,却指向了相同的学术问题,相同的学术旨趣,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行为。由此也使得他们的文字成为一种内在的对话交流写作。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书中基于对当代文化现象的分析,鲜明地提出了一些崭新的理论观点,为文化产业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角度。如从一种新的角度去关注服饰,将服饰提升到服饰文化加以研究;以文化的角度去经营旅游,提倡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观念;媒介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兴的文化形态对人的重塑及人的质的规定性的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显然有助于拓宽我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启示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思路,并对文化产业的未来走向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
       毫无疑问,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为核心的话题之一。美国的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迪斯尼节目之所以能够长时间的风靡世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很好地释放了文化产业所蕴藏着的无穷潜力。在新的世纪里,文化产业所给予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它同时更多是一种的机遇。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要得以浴火再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宏图要早日实现,大力发展我国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当务之急是应透过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现象层面,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加以分析,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及未来走向展现状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战略性的意见及对策。在这方面,《跨越》一书显然是首倡其端并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我们期待着会有更多的这方面的著作随之出现,共同推进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我们的理论研究水平,进而为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