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术中病人低体温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盖慧玲 时间:2017-03-14
【摘要】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保持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可使体温恒定在37±0.2℃,当手术中体温降至36℃以下时称为低体温。低体温易致心脏病、血凝病、抵抗力降低、伤口愈合缓慢[1]等不良后果,加强围术期体温监测,积极防治低体温,对病人术后恢复和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意义重大。
【关键词】低体温  围手术期  麻醉  手术环境  防护措施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2]。手术病人在围术期发生体温降低,这来源于麻醉引起的体温调节紊乱以及手术室的寒冷环境。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在实施外科手术的病人中50%-70%可发生轻度低体温[1]。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现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低体温发生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  围术期低体温形成机制
        核心温度是最重要的体温。体温调节反应80%由核心体温决定,许多低体温并发症也主要由其决定。两个因素决定核心体温降低的程度:(1)麻醉本身。麻醉药会抑制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将血管收缩的阈值降低2-4℃。(2)核心与外周组织的温差。外周组织温由病人所处的环境温度和血管舒缩状态决定。
        2  围术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2.1麻醉因素  麻醉方法: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通过对中枢及外周神经的双重影响而削弱了机体对体温的调节作用。麻醉药:麻醉药可使外周血管舒张而增加辐射、传导及蒸发散热。麻醉药潜在的抗交感反应会阻止低温的反应,同时肌肉松弛阻碍产热,降低肌张力并消除寒颤反应将加重热量丢失。
        2.2环境因素  Morris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3]。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手术室的空气消毒越来越多的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2.3机体散热因素  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4]。
另外,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亦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5]。
        2.4输液输血的因素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通过传导与蒸发可使体温下降。
        2.5年龄因素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
        2.6自身因素 病人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病人术前禁食8h左右,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