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心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夏艳辉 时间:2017-02-28
【关键词】   先心病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以往首选外科手术治疗,但手术与创伤、麻醉与体外循环、输血与围手术期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ASD、VSD、PDA是近些年来国际医学界崛起的一门新兴医疗技术,使非开胸手术治疗此类先天性心脏病成为可能。我院自2006年开展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9例患者,均应用TTE进行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并探讨TTE对病例选择、手术监测及疗效评价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封堵术的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择在我院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人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9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3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男4例,女5例,年龄9~60岁,平均26.4岁,患者均知情同意。术前均行TTE确诊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位置、形态及大小。仪器和方法采用HP SONOS 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4MHz,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是否合并其他畸形,确定封堵术的适应证,测量房、室间隔缺损大小,观察 VSD是否合并膜部瘤,动脉导管的位置、形状、内径和长度,并在术中进行监测,术后1天、7天、3个月、6个月及1年复查,观察封堵器的位置,有无残余分流,注:意封堵器对各瓣膜活动和上、下腔静脉及右上肺静脉的血流有无影响;主动脉弓降部及左肺动脉有无狭窄,观察各心腔大小变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1.2结果
        术前TTE筛选的VSD3例、PDA3例均封堵成功,3例ASD封堵成功2例,1例失败,总成功率为88.89%(8/9)。1.3例ASD行封堵术病例均为单纯ASD,应用TTE测量缺损最大径。1例为10岁患儿, TTE测量房缺直径为24mm,选用28mm封堵器封堵成功。另1例为60岁女性患者,TIE测量房缺直径为30mm,并见房间隔有膨胀瘤,选用34mm封堵器封堵成功。这两个病例术后即刻观察疗效,封堵器均位置正常,固定良好,无残余分流,对二尖瓣活动和上、下腔静脉及右肺上静脉均无影响;另外1例为24岁男性患者,术前TTE测量缺损最大径为28mm,术中释放封堵器后,封堵器脱入心腔,封堵失败,曾试行取出封堵器但未成功,立即进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缝闭缺损口。2.3例VSD,2例膜周部室缺,1例为嵴内型室缺,均封堵成功,其中1例膜周部VSD、1例嵴内型室缺,经TIE检测缺损最大径为9mm、7mm,分别选择11mm、9mm的封堵器,封堵成功(图2)。另1例患者,术前TIE观察为膜部瘤,瘤壁上见有一破口,术中经造影证实,选用小腰大边(SB2)5mm封堵器封堵成功。封堵术后立即彩超观察,室间隔处过隔血流消失,封堵器均位置正常,固定良好,不影响三尖瓣及主动脉瓣的活动,不影响左、右室流出道血流。3.3例PDA,TIE测量导管直径3~7mm,造影测量径5~9mm,选用6~12mm封堵器,均封堵成功,术后立即彩超观察分流消失,封堵器均位置正常,固定良好,无残余分流。所有封堵成功的ASD、VSD、PDA8例中,术后1周~1年随访复查,封堵器均无移位,均无残余分流或血栓形成,无流出道狭窄及周围结构功能异常,增大的房室均较术前缩小。
        2  讨论
        始于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先天性心脏病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技术发展迅速,迄今已发展成为集心脏内、外科学、超声医学、放射医学等多学科紧密结合的新学科。其突出的优点是患者免去了开胸手术之苦,尤其是对于各种原因不适合开胸的患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治疗途径。目前随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费用的降低和技术的日益成熟,超声心动图的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大,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担负着术前病例的筛选、术中监测和术后随访的重要作用。
        2.1TIE在封堵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应用价值。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的开展,给超声心动图检查提出更高要求,除需给先心病定性外,还要求更精确的判断位置,了解缺损与周围毗邻的关系,是否还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故术前TTE筛选病例至关重要。对ASD患者的筛选要求是:(1)继发孔中央ASD;(2)左向右分流;(3)ASD的最大直径≤32mm;(4)房缺边缘到周围重要结构(二、三尖瓣根部、上腔或下腔静脉入口、肺静脉口以及冠状窦口)的距离≥5mm,主动脉后壁可无残缘。本文封堵成功的ASD均为继发孔型,缺损最大径分别为24mm、30mm。房缺边缘至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均>5mm。我们超声室筛选的先心病病人中,VSD病人相对较多,VSD形态变化也较多,术前筛选需仔细观察,目前认为膜部及膜周部 VSD封堵术的适应症有:年龄≥3岁,缺损≥2mm,一般选择3~10mm之间,缺损距主动脉瓣的残端>1mm。禁忌证为: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向左分流;下腔静脉及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及反复肺部感染;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及超声心动图证实心腔内血栓形成患者。本文VSD病例为膜周型2例、嵴内型1例,缺损最大径3~9mm,距离主动脉瓣的残端最小距离为2.5mm,均封堵成功。3例PDA,封堵均成功,PDA在介入治疗中相对容易。术前应了解其病理分型,是圆柱形、主动脉瘤型、漏斗型还是窗型,要从主动脉短轴及胸骨上凹主动脉弓长轴等断面多切面地反复观察,一般认为漏斗型最适宜封堵。同时要仔细测量PDA长度、内径,分别测定肺动脉端和主动脉端的大小,据此协助选择封堵器的型号。国内有学者认为:合并其他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以及右房内有血栓者不宜行PDA封堵术。本文PDA均为单纯导管型,超声测量内径为3~7mm,选用6~12mm封堵器。因此,术前病例选择是封堵术成功的先决条件,准确测量缺损大小和残端长度是封堵术成功的关键。TTE在封堵术中能实时监视封堵器导管的位置,封堵器到位后,重点观察两个伞面是否均打开,是否夹住缺损断端边缘组织,两伞面贴附嵌顿是否牢固,腰部填充缺损口大小是否合适,封堵器是否防碍心脏瓣膜的启闭活动,有无残余分流等。如封堵器位置异常,即时指导术者调整封堵器位置或更换封堵器。如封堵器位置正常,分流消失,周围结构无改变,即可释放封堵器,撤除导管。TTE用于术后随访和疗效观察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方法。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封堵部位残余分流,相关瓣膜的返流及流出道的狭窄。本文所报导之病例最长者经厉1年随访,封堵器位置均正常,无心腔内血栓形成,无上述并发症出现。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