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看间接言语的理解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蒋红飞 时间:2010-10-06
  摘 要:主要通过对符号学的特征描述以解释间接言语的理解过程的简化。任意性与社会性、线性与非线性、意义连贯性以及符号场的理论等试说明间接言语与其他话语一样都是一种符号,在社会文化这个大系统中,都是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使用的一种语言手段,它的理解过程并没有太大的曲折性。?
  关键词:符号;间接言语;理解? ?
  
  1 引言?
  
  索绪尔(1980:37)指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也是所有符号系统中最复杂的系统。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学者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使用。本文主要从符号的几大特征出发,探讨间接言语和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
  
  2 符号的特性?
  
  2.1 任意性与社会性 ?
  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性的,我们可以说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是索绪尔符号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任意性本质上是并不是绝对的任意,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规约性和惯例性的,这就涉及到符号的社会性特征。索绪尔(1980:30)也进一步修正了之前的观点:语言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化产物,也是社会团体为了让个人有能力使用这种机能所采取的一套必要的规约。作为社会的个人,是通过与他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化的规约系统来交际。可见,符号的本质是社会性的。王铭玉(2004:101)认为由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社会性可以看出语言的生命力正在于与社会不可分的联系,它来源于社会,运用于社会,也服务于社会。由此,我们也看出,语言体现了社会规约,也受制于社会规约,它不可能是个体创造,否则也无法实现交际的目的。?
  2.2 线性与非线性?
  索绪尔(2002:106)指出符号学研究的第二个原则是能指的线性特征,后来在论述组合关系时他再次提到线性特征。在词汇层面上,语言符号在时间维度上基本表现为线性特征,但是我们知道,语言符号具有层级性,皮尔斯提出的“三位一体”性质认为任何一个符号都是由媒介,指涉对象和解释这三要素构成。这里的解释就涉及到交际主体和客体的知识经验、心理因素、语境和权势等有关。由此可见能指和所指又呈现出非线型的关系,皮尔斯的符号增长理论也说明能指和所指的非线型关系。正如杨忠、张绍杰(1992)说道:语言在包容、体现、作用于三大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的)的过程中所呈现基本特征是非线性。他既是独立存在又体现于、作用于其他三个世界的多层次主体。线性是其表象,非线性是其实质。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话语不是单个词汇的累积,而是有交际目的的语言。因而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其多层次的非线性特征,各个层次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人类交际的过程。?
  2.3 意义连贯性?
  巴特在叶尔姆斯列夫研究基础上提出建立第二系统,第一系统是所指意义层面,第二系统就是经延伸的附加意义层面.王铭玉(2004:144)认为附加意义的能指——可称为附加意义载体——是由所指意义系统的符号构成的,但不管附加意义以什么方式覆盖所指意义的信息,它都不会把信息耗尽,简言之,意识是附加意义所指的形式,而修辞学是附加意义载体的形式。王铭玉(2004:145)提到巴特得出的一个综合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言语行为在其实指意义层面是一种元语言,但元语言也参与了附加意义演变的过程。如图:?
  ③附加意义 能指:修辞学 所指:思想意识?
  ②所指意义:元语言 能指 所指?
  ①真实的系统能指+所指?
  在此演变过程中,附加意义通常比语言符号的所指意义更加丰富,附加意义的理解也就是符号的解码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如听话人的共知背景,生活经验,语境等。?
  
  3 间接言语相对性?
  
  Austin(1962)认为关于“关灯”这样的要求可以直接交际,不仅可以用像1a、1b这样的显性施为句,也可以使用像2a、2b这样的隐性施为句。Sadock(1970,1972)、Gordon﹠Lakoff(1971)、Green(1975)、Searle(1975)意识到我们同样可以用3a、3b这样的形式表达1a、1b这样的要求。?
  1a.I request you to turn out the lights.?
  1b.I order you to turn out the lights.?
  2a.Please turn out the lights.?
  2b.Turn out the lights.?
  3a.Could you turn out the lights??
  3b.Would you mind turning out the lights??
  3c.Why don’t you turn out the lights??
  4a.I’d like for you to turn out the lights.?
  4b.It’sa waste to keep the lights on.?
  从以上句子可以看出,他们所表达的都是“关灯”这一意思,但方式有所不同。根据Searle(1975)的说法,间接言语是具有言外效力的句子,用来实施并完成另外一种行为。从语言符号学的任意性和社会性来看,间接言语和直接言语一样,都是受社会规约限制的一种符号,都要受到社会环境,权势差异,个人特性等制约。像3a、3b这样的句子,如果用在夫妻之间,就不是很合适。其次从符号的意义解读来看,通常1a、1b的所指意义很容易理解,而3a-4b的所指意义和附加意义需要一定的推理,3a3b3c表面上都是问句,但其表达的是要实施关灯这一行为的要求,4a4b是一句断言,实际表达的是一种要求。然而我们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间接言语推理的过程,而是把3a-4b的句子与关灯这一要求联系在一起,原因是语言符号,在一个大的符号系统中,与文化背景,社会规约,生活习俗密切相关。我们听到3a3b3c的句子,会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种要求,所以从符号理解的角度看,从所指意义到附加意义,1a1b与3a3b3c并没有太大差异,而是相似的理解过程。所以间接言语作为一种符号,从理解这个角度来说,它与直接言语很相似。因而我们说间接言语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它的意义和所指呈非线性关系,但它在一个大的符号背景下已经弱化了它的“间接性”。?
  
  4 间接言语是语义单位?
  
  传统观点认为符号的基本功能是将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另一个人。所以符号是确保思想顺利传递的工具。从Ogden和Richards的意义三角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符号和物体之间的虚线表示两者的关系是间接的,靠推测出来。两条实线表示直接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义是根据符号与概念、符号与物体、物体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而推断出来的。意义的形成也就是形成所谓的意识形式,即附加意义。间接言语也是一种符号,和其他符号一样,所要传递的也是一种思想,与其所指与能指之间也是一种三角的关系。间接言语的所指需要靠人的推测,通过人们固有的概念体系与价值观念,对于其所指意义的推测并不难。从这一点看,间接言语的理解与其他语符一样,顺应人的认知与社会文化而传递它的意义。表达同样的意义,我们可以使用多种间接言语形式,如3a 到4b的句子,虽然间接的程度有所差别但其所指意义都是一样的,所以间接言语是语义单位,一种意义符号形式,不是语法单位。?   5 间接言语与符号场?
  
  符号场包括思维场、文化场、和心理场。思维场是指主体和客体相作用形成的一个场;文化场是指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自觉形成的习惯、习俗、文化和系统;心理场是指主体通过心理和生理因素与外界客体建立联系的存在形式。间接言语行为包括叙事行为、施事行为和成事行为,叙事是语言符号的表述,施事过程是语言符号在文化场通过思维和心理的解读而得出的附加意义过程。Gordon&Lakoff无法区分间接言语施事效力原因就是他们强调间接效力完全依赖语义,Lycan(1984)认为间接言语主要依赖字面内容,Levinson(1983)关于间接言语提出了‘省略理论’(elision theory),用来解释间接言语理解步骤的简化。他们关于间接言语的理解都存在片面性,都未能充分说明为什么交际中理解的直接化,如果从符号场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间接言语间接性的弱化与思维场、文化场和心理场有直接的关系,间接言语也只是一种符号而已,在实践中被自觉形成的习惯、习俗、文化和艺术系统赋予了特定的所指意义和思想意识,在实际的交际中我们的思维会把特定的话语符号与一定的附加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有我们所说的言外效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符号学的视角更能说明间接言语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情况,能够更好的解释话语交际中语言的灵活性与稳定性,间接言语与其他语言形式一样,都是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使用的一种语言手段,它的理解过程并没有太大的曲折性。?
  
  ?
  [1]?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 北京:高等出版社,2004.?
  [2]?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索绪尔. 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Austin,J.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5]?Sadock,J.M. Studies presented to Robert B. Edmonton,Alberta:Linguistic Research,Inc,1970.?
  [6]?Sadock,J.M. Papers from the Eigh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A].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2.?
  [7]?Gordon,D.﹠Lakoff,G. Conversational Postulates. Papers from the Seven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Chicago: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University of Chicago,1971.?
  [8]?Green,G.M.How to Get People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9]?Searle,J.R. Indirect Speech Acts[M]. York:Academic Press,1975.?
  [10]?Lycan,W.G. Logical Form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MA:MIT Press,1984.?
  [11]?Levinson,S.C.Pragmat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