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约束理论是否适合中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辉 时间:2013-03-22
  3.金融约束理论的不现实性,其三大条件难以满足:限制市场准入,容易造成先前进入市场的银行由于处于垄断地位,进而会失去金融创新的动力,结果会阻碍产业的健康发展; 限制直接融资,防止直接融资对银行信贷的替代,但是直接融资是不可能被严格限制,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融资渠道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宏观经济环境稳定,通货膨胀率较低并且可以预测,但是宏观经济总有一个经济周期,不可能一直保持稳定,而通货膨胀率的上下波动也是经济运行的常态。所以金融约束论的假设过于严格,从现实来看该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二)中国现状的不足之处
  1.金融约束论的政策主张要求政府控制存款利率,为银行企业创造租金机会,但对贷款利率并不进行控制。但是在中国,政府对贷款利率也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干预,贷、存款利差一直很小,金融租金大多被获得政府支持的企业部门分享,而不主要是被银行部门获得,从而使得金融约束理论中分析的租金对金融部门的积极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
  2.金融约束论的一个现实基础是一个健全的银行体系,同时银行是私有化的,是一个纯粹的民间部门,而作为政府或其部门是不应该在金融租金的分割中分得一杯羹的。但是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现状,金融部门处于转型阶段,国有银行尚未实现市场化经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政府部门,受政府信贷政策与信贷计划的约束,而且也参与金融租金的分配,所以金融租金并不主要分配给私人部门,而是主要为政府创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这也阻碍金融约束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3.金融约束理论要求宏观经济环境稳定,通货膨胀率较低并且可以预测。可以说“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稳定”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是可以做到的,先别管中国的经济是否充满泡沫,经济三十年来的持续增长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通货膨胀率较低并且可以预测”在中国几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中国最近的CPI指数一直在创新高,而一年期定期的存款利率仅为2.5%,试问在这样的负利率水平下谁还有兴趣来存款,这是非常不利的。
  4.金融约束是一种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一些政府官员利用职权争取私利的行为。而中国的政府没有监督机制,每个部门的一把手的权力都在无限地扩张,而这个部门的发展方向也基本取决于一把手的决策,所以 “政府性寻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结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约束理论在中国并不具有现实性,因为它必须要在一系列苛刻的假定条件下才能成立,因此金融约束理论并不能成为我们经济改革的手段,而有步骤地实行利率市场化,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功能,健全金融体制,加强金融深化改革才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可行路径。但是尽管金融约束理论并不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它。对于中国而言,金融约束理论的意义不在于具体政策建议的合理与否,而在于其能使我们正确思考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玉镏.金融约束理论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13).
  [2]杨德勇.金融压制·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中国金融改革道路的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方洁.金融约束还是金融深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2).
  [4]张乐.金融约束理论及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J].统计与咨询,2006,(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