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静 时间:2014-01-03

  我国于1998年发布的《债务重组》中,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2001年1月修订的前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中有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是在同年财政部又取消了公允价值在上述准则中的应用。直至2004年7月又回到了采用公允价值的轨道上来,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界定为计量属性之一;具体准则中有24个项目直接提及公允价值,并对31个项目规定了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31个项目中,具体提供了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有19项,涉及11个具体准则。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占很大的比例。
  尽管新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可操作的具体准则很少,但是公允价值在具体准则中的大面积引入,却恰恰说明这的确是国际国内会计理论发展的大势所趋。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向我们说明全面收益披露时代的到来。
  四、公允价值应用对策和展望
  就目前阶段而言,为了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满足披露全面收益的要求,我们需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1.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最早在1961年由美国所属会计研究部主任Maurice Moonitz在其撰写的ARS No.1中提出,随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对这一概念的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相对而言,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则相对起步较晚,所以时至今日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上仍缺乏一个公认的、系统的会计准则的指导。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会计理论界应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的研究,争取早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推出类似美国的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框架作为指导,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利进行。
  2.积极地建立一个与公允价值计量相适应的市场经济环境
  美国之所以能够单独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源于其有着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制度规范。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以及对信息相关性的关注,使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日益高涨,因此,各界对美国会计理论界公允价值的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由此而诞生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但是,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不完善、制度规范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等因素严重地影响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因此,要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必须要从完善产权资本市场、健全制度规范入手,建立健全专业评估机构,加强市场监管等等,从而阻断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来操纵企业利润、粉饰财务信息的后路。
  3.建立一套完整的估价体系,以保证企业对公允价值的正确判断
  从公允价值的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资产或者负债的计量,其价格很重要。只有能够获得一个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都自愿而为的价格,才能正确地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目前,我国十分缺乏一个完整的估计机制,所以这一价格较难以获得。另外,由于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尚在建立健全中,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真正地显现出“公允”,从而有可能影响“利润”的真实性、可靠性。而盲目地把公允价值作为一项单独的计量属性,不但不利于价值的“公允”判断,反而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快脚步,争取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估计体系,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
  4.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教育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懂得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操作的会计人员是其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会计职业素质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而确保企业资产或负债能够按照公允价值的计量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2] 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J].会计研究,2007,(10).
  [3] 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200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