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医辨证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曹富强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功能失调

  关键词:崩漏; 辨证分型; 体会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发生于女性各年龄阶段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崩漏”范畴。对崩漏(功血)的辨证施治,中医一惯沿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法则。塞流,即止血,以塞其流,止血为第一要义;澄源,即澄清本源,当阴道出血量减少或停止后,便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进行调治,是崩漏的重要阶段;复旧,即调理善后,因为崩漏是以月经周期紊乱、经量紊乱、经期紊乱为特点。因此,血止后,恢复正常的月经量是治疗崩漏的关键。

  1辨证分型

  Ⅰ型(虚证型):虚证患者大部分为先后天不足,属肾虚(先天)、脾虚(后天)。肾虚表现为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鲜红,伴头晕耳鸣、腰酸腿困、心烦易怒、口干渴,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或伴小便清长、小腹寒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脾虚证表现为初起量多,后淋漓不断,而色淡质稀、不易止、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气短少言、食欲差、手足欠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Ⅱ型(实证型):实证患者多为血热型和血瘀型。血热型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深红、质稠,口渴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血瘀型证见流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紫黑有血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涩。

  2典型病例

  王某,女,40岁,于2002年6月5日初诊。月经周期紊乱已半年余,周期在20~60天不等,经期延长,量时多时少。10天前月经来潮,势如泉涌,用止血药以及云南白药、人参归脾丸治疗无效。刻下面色苍白,动则心慌气短,同时伴有心烦急躁、夜寐不安、口渴咽干、少腹作痛、下血不止、有血块,舌红起刺、苔黄且干、脉弦滑细数。血红蛋白4.5 g/dL。证属素体亏虚,伏热于里,扰动血海,迫血妄行。治拟宣畅三焦气机,清泄血分郁热。方药:荆芥炭10 g、小蓟10 g、蝉蜕6 g、僵蚕10 g、片姜黄6 g、川楝子6 g、炒槐花10 g、苎麻根10 g、白茅根10 g、芦根10 g、大黄6 g。服药2剂,血量明显减少,4剂血止,改用养血育阴、活血凉血方药。药用:蝉蜕6 g、郁金10 g、香附10 g、丹参10 g、旱莲草10 g、赤芍10 g、女贞子10 g、炒枳壳6 g、生地黄10 g、僵蚕10 g、焦三仙各10 g、大黄6 g。服药2剂,饮食二便正常,睡眠转佳,血红蛋白12 g/dL,月经适来,量色正常。又以前法进退,观察治疗2个月,随访半年,月经一直正常。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优势明显,可随肢体肿胀程度,随时调整夹板松紧度,配合肢体的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起到消肿作用,减少患者痛苦,并通过肌肉的舒缩活动对骨折断端一个轴向地加压,有利于维持骨折端的稳定。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不失为传统医学中一个经典的治疗手段,应引起广大同仁的高度重视,并使这一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地应用。按:崩漏是妇科常见病,其治当有虚实寒热之分。患者面色苍白,动则心慌气短,血红蛋白只有4.5 g/dL,此乃血虚之证,而又有心烦急躁、夜寐不安、口渴咽干等症,应为血分郁热之象。血虚当补,血热当清,应以何为主?详诊细参,脉、舌、色、症综合分析,并以舌与脉更为见长,常谓“虚实之辨,微细在舌脉”。此患者舌红起刺,脉滑弦细数,足以说明下血不止的根本原因是血分郁热、气机不畅所为。因此,先用清泄血分郁热、宣畅三焦气机之法,服药2剂,血量减少,4剂血止,再改用养血育阴、凉血活血治其本而疗效满意。

  3体会

  崩漏可由先天不足或后天精神紧张、营养不良等多种原因引起。西医认为,青春期功血多由大脑皮层神经介质干扰脑―垂体―卵巢的互相调节和制约而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性激素分泌量的失常,致经期不定、经量不等而月经紊乱;更年期功血主要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卵泡数量减少,且不能发育成熟,同时对垂体促性腺激素敏感性降低,因而在卵巢功能衰退时排卵先停止而导致无排卵性功血。中医认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损伤,不能约制经血,致崩中漏下。本病可突然发作,亦可由月经紊乱而来。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过多或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此外,崩漏辨证也应分年龄阶段的不同,如青春期患者多属先天肾气不足;育龄期患者多见肝郁血热;更年期患者多肝肾亏虚或脾气虚弱。笔者认为,崩漏之证,临床多虚实并见,久病患者多以肾虚最为常见。对于崩漏的治疗,应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不应单纯固涩止血,这样往往使离经之血难除、瘀滞难化,以致造成反复出血,缠绵难愈。因此,在临证时,应辨证论治,权衡标本虚实,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

  〔1〕Dienst M,Wozasek GE,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al fractures[J].Clin Orthop,1997,338:160-171.

  〔2〕刘柏林,蒋鸣福,张志刚,等.中医骨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