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研究范式的转向:由现代性到后现代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宋英慧 时间:2014-01-03

       摘要:思维方式具有革命性贡献的后现代方法,正在或势必将对会计学研究范式转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会计学研究范式也应回应这样一种转向。确保其长久的繁荣。从近几十年的会计研究历程看。20世纪的会计研究主要是科学实证主义和人文理解两大范式的争论与对立。本文认为,20世纪后期出现并可能成为21世纪主导的复杂科学,将改变会计研究范式二元对立的局面会计学研究将走向多元整合的复杂性研究范式。
  关键词:范式 后现代方法 后现代转向 会计研究方法
  
  一、引言
  
  会计学作为一门具有自身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学科,其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从过去会计学发展历程来看,会计研究范式主要是实证主义和规范主义这两种对立会计研究范式的争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之所以能很快引起世界瞩目,并成为世界性的泛文化思潮,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引发了一场学术范式和思维理论范式的革命。杜宴林和张文显(2001)认为。一场崭新的全然不同的文化运动正在对如何体验和解释周围世界的问题进行广泛的重新思考。波林·罗斯诺(1998)认为作为后现代思潮,在学术范式、思维方法上具有革命性贡献的后现代方法,正在或势必将对会计学研究范式转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会计学研究范式也应回应这样一种后现代方法论上的转向,确保其长久的繁荣。
  
  二、范式和会计研究范式
  
  (一)范式涵义库恩将“范式”(Paradigrn)一词作为与常规科学密切相关的术语。指出:“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际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托马斯·库恩,2003)。库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独立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托马斯·库恩,1985),“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度,便是成熟科学通常发展模式”(托马斯·库恩,2003)。科学知识的发展即是旧的“范式”被新的“范式”取代的过程。在社会科学领域内,范式的转换不仅在来自于学者共同体的思维进路的作用,而且更多的要受制于社会变迁的现实冲击,社会发展的新型问题减弱了原来范式的效力,解构了原有的解释范式,新的范式在反思中构建。20世纪末以来,以“后现代”为特征的表达方式,无论在西方还是在当代中国,都已成为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典型的表述方式(那瑛、朱凤义,2006)。这种现象显示,人文社会科学正处于一个解构已有范式,构建新范式的文化和知识境况中。
  
  (二)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解释性研究范式人类早期对社会的认识处于朴素的前科学阶段。人们对社会的探究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对社会进行猜想和思辨,通过形而上的理论体系解释社会现象和构建社会制度;二是把社会现象归结为上帝或神的意旨,利用谶纬学和宿命论等思想指导行为。可以把人类早期对人类自身社会的直观、思辨和猜测称为朴素的社会学或社会观。它们被包括在统一的自然哲学或社会哲学当中,是社会科学的萌芽(谢惠嫒,2007)。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下,经过近代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和笛卡尔主体性哲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笛卡尔主张使用演绎逻辑推理和数学的方法,通过演绎逻辑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演绎主义方法论特别强调理性思维在认知客观事物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只要前提正确。通过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正确的。然而由于过分夸大了理性思维的作用,认为思维规律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因而在缺乏大量经验资料支撑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理论与客观事实相脱节。16世纪和17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首先开始摆脱神学和经院哲学的羁绊,成为了独立的科学领域,并且在改造人类社会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19世纪中期。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突破传统哲学的束缚得到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迫切需要一种与旧哲学完全不同的崭新哲学思维来适时总结自然科学成就,为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实证主义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最终使得自然科学脱离了哲学的束缚而独立出来,形成了不同于哲学的各学科门类(盖地、吕志明,2007)。从此,自然科学一直左右着人类全部的思想领域。自然科学取得的成绩如此辉煌,以至于年轻的社会科学视之为圭臬,自然主义成为了近代社会科学中一股主要的潮流。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这股潮流发展到19世纪,被孔德以“实证主义”的命题提出。他认为实证科学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现象,也完全可以用于研究社会现象,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共同的逻辑和方法论基础。社会科学必须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而且社会科学研究在内容上和具体方法上都直接依赖于自然科学。只要借助在自然科学中已经成功运用的方法(观察、实验、比较),社会科学就能解释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规律。尽管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并不是人们认识社会的惟一有效的途径。自孔德倡导实证主义研究以来,人们就没停止过对它的攻击和质疑。作为对立面出现的人文主义传统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建立在其思想之上的人文主义方法论,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又一视角。20世纪后人类社会又经历了巨大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题日益多元化,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世界观遭到普遍质疑,而传统的社会科学对于社会现实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西方社会学陷入了危机,表现之一就是“方法论的内在分裂”(阮新邦,2005),作为社会科学“正统意识”的实证主义开始解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证主义差不多成了在学术讨论上的一个贬义词,很少学者再会自称为实证论者(侯钧生,2002)。尽管事实上实证主义提出的研究模式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这种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趋势,人们开始更多地借鉴哲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许多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差异。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自然是僵死的、无意识的;而社会科学研究人、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创造物。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物体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偶然性和意义;社会科学面对的是含有意义关系的事物、人有意识的活动,它无法排除偶然性、意义和价值。社会科学不能“套用”和“移植”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在自然科学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只能“说明”,不能沟通;而在社会科学中,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沟通,只有通过理解才能认识。这样“理解”构成了不同于自然科学“说明”的社会科学独特的方法论的核心。
  
  (三)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1985年霍珀与鲍威尔根据伯勒尔和摩根在1979年发表的关于组织研究分类法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关于会计研究的四象限分类法。该分类方法由两个维度构成,其中一个维度用于表示由关于本体论、认识论、人性的假定以及关于方法论的假定等四个方面融合而成的主观客观连续统一体,该维度的一个极端代表客观主义,另一个极端则代表主观主义;另一个维度则用于表示会计研究人员对会计研究工作所采取的态度,在该维度的一个极端,会计研究人员关注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创 建。而在另一个极端,会计研究人员则更关注社会冲突以及社会质变的潜在可能性。根据以上两个维度,霍珀与鲍威尔将会计研究分为主流会计研究、解释性会计研究和批判性会计研究等三种类型,这里所谓的主流会计研究是指实证会计研究,它始于客观主义社会观,认为实在是客观的且外在于研究人员,因而主要关心的是会计功能而不是结果,恪守价值中立;所谓的解释性会计研究是指规范会计研究,它始于主观主义社会观,认为实在被社会性地予以创建并通过人类的交往予以客观化,因而主要关心的是对会计实务活动的社会性质解释,诉诸价值判断。哪种会计研究方法属于主流会计研究,取决于各国会计研究的环境背景和实际发展状况。
  (1)规范会计研究。规范会计研究的产生早于实证会计研究,只是在实证会计研究出现以后,才将其传统的会计研究方式称为规范会计研究。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是从会计研究的性质层面进行的划分,其根本区别在于规范会计研究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必然涉及价值判断,主要用于描述,如描述应该如何计量收益;实证会计研究关注“是什么”的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主要用于解释和预测,如用于解释和预测公司管理层对新会计准则的反映。规范会计研究对会计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该范式也有不少局限性:一是该范式对研究人员要求过高,以及过分强调研究者的感悟及直觉的深层捕捉与艺术把握,将理性的逻辑分析用于会计组织和系统的研究之中,很难构建出普遍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理论。这种范式下的会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由于缺乏经验支持而代表了闭门造车式的个人观点和论断。所谓的“理论”不过是个人的主观臆断和意见陈述。二是该范式主张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会计问题,放弃观察或测试的数量化的方法。简化的理解范式是一种描述性的方法不能用于相关分析。三是由理解获得的知识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必然受到主体已有的概念和理论、信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如科学家汉森(Hanson,N,R,)所指出的那样,人们观察到的事实受到已有概念知识的强烈影响。另外解释性会计研究没有提供一种社会批评也没有促进质变。会计理论只是寻求对会计活动的解释,理解社会秩序是如何产生和复制的(鲍勃等,2004)。会计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主观性和价值性。而且会计活动因主观价值和客观条件不同而千差万别,具有情境性和复杂性。因此,实证主义追求客观化和普遍化的研究范式难以把握会计活动。会计研究的目的不只是要从客观量化的研究中来了解事实,它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和解释这些事实背后的意义,以此作为批判、改进和超越不合理的会计现象的基础(温章林,2009)。
  (2)实证会计研究。实证主义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实证主义经经济学逐渐被引人会计学,实证会计研究大量涌现并在80年代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传统规范会计研究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会计研究中盛行的实证方法主要奉行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实证理论,即认为只有理论可以证伪的才是科学的。按此理论,只要出现了现有理论不好解释的实务(即实务已超出了现有理论的预测范围),或只要找到了现有理论不能成立的证据,就形成了科学研究的现实机会。首先集实证方法于会计研究大成者是以Jenson、Watts、Zimmerman等为代表的“Rochester”(罗彻斯特)会计学派,认为现成的以规范研究为主要特征的会计研究已经不科学了,应该被实证理论所替代。最终以“管理者为什么对会计标准作出不同选择”及“政府如管制会计标准使会计信息对客观实际具有必要的解释力”两大核心议题构筑了现代实证会计理论体系。实证会计研究发展至今尽管研究议题非常庞杂,但本质上仍未超过上述两大核心议题之外(杨雄胜等,2008)。实证会计研究强调会计研究必须从会计实践活动出发,因而使得会计研究根植于大量的经过严格检验的经验数据之中,并且具有定量化、精确化的特点,因而实证会计研究可以为规范会计研究提供大量的经验资料,缩短规范会计研究与会计实践之间的差距,使得规范会计研究与丰富多彩的会计实践活动相联系架起逻辑与事实之间的桥梁,从根本上克服其弊端。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实证主义会计研究范式是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程序为基础,尤其以量化的方法来处理会计现象,很难完全适用于复杂的社会现象。会计研究的量化过程与自然科学的程序基本一致,这种程序导致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过分偏重研究的定量化和模型化,过分依重数学和统计分析,这种方法有其片面性,尤其在涉及某些行为特征、心理反应激励偏好、思维定势等问题的研究领域的时候,难以发挥作用(陈国辉,2007)。第二,样本选择的不合理性。进行实证研究时如何选择样本依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而定,理论上讲样本越大越有代表性,实证研究方法使用有限的事实和现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