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10-15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教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经历不断地建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学习者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动态生成过程。所以,我主张数学课堂要大力张扬学生的个性。课堂里,我们要善于让学生发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尊重学生表达对数学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呵护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对新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让设置融合学生的生活背景
        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经历联系,使数学问题注入新鲜活力。教师应当主动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与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使问题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案例1:寻找规律里的生活背景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代数式》结束时,我设计了《探索规律》活动课:
        老师:学校正在举行初二篮球赛,初二有8个班,采用的是单循环比赛,即每一个班都与其余班比赛一局。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学生1:我把8个班排成一行,从左往右,1班进行了7场,2班与后面的班级又进行了6场,以此类推,7班与8班进行了最后1场,所以总数是:1+2+3+4+5+6+7=28。一共进行了28场比赛。
        老师:如果参加比赛的班级改为n个呢?
         
        经过探索,学生编写了一个个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问题:
        学生3:国庆,我们开同学会,每两个同学见面都握一次手,握手的总次数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
        学生4:我们班有32人,老师要从中派2位同学去参加公益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可以利用这个公式,其中n=32。
        学生5:我乘的6路公交车上有22个站点(包括两个起点、终点),那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乘车方式。就可以利用公式计算。
        感受:利用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学生编写出鲜活模型事例,模型有了浓郁的生活色彩,学习成为学生与自身生活结合的过程。
        二、让思索表现学生的个人差异
        学生的差异、个性化的数学思考都是课堂活力的源泉,这些见解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认知领域,拓宽着学生的思维空间。课堂中应该加以培育,使课堂成为一个获取、生成,完善知识的体验场所。
        案例2:活动课堂里的多样思考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内容结束时,我组织了一次以建立函数关系为主题的活动课,我出示了这样的问题:
        请你设计一种关于x、y的函数,使得:当x=3时,y=8;当x=4时,y=6。
        老师:由于x、y的函数关系不确定,请你设计一个关于x、y的函数关系式。
        经过思考,学生产生了下面的一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