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大可乡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庆伦 时间:2015-01-02
   3.2 协调好玉米作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玉米的产量既与个体产量有关,但又不是直线相关,既与群体数量有关,但又不仅取决于个体产量的简单数学相加,而是个体与群体对立和统一的结果,高产栽培就是以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为依据的栽培。群体既提高了作物对环境资源(光、热、水、土、肥)的利用能力,又提高了作物对不良因素的耐受能力(对病虫损害的补偿、对杂草的抑制、对风力损害的削弱),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是群体与个体相统一的方面。但个体与个体之间为争夺营养空间的矛盾,随着密度的增加或个体植株生长量的加大而剧烈起来,通常是以自然淘汰个别瘦弱植株,抑制部分植株生长发育(空秆、不结实),削弱个体生长量来确保群体的发展,以保持一定的生产力。然而这种群体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单株所占有的营养空间已不能满足个体生长发育需要,或者群体内环境已恶化为大大不利于植株生长,反而有利于某些病虫害的滋长,那么群体生产力将随着其对立面对生产力的破坏而下降,这也是对立面转化的一种方式。
  个体与群体矛盾统一关系,在生产中用穗数、穗粒数、穗重、千粒重、滑秆率等指标变化来表示。据研究,密度与穗数、密度与产量是一种回归关系,因此可以利用数学模型考查个体与群体各种矛盾协调统一的最佳结合点或相对平衡点及处理方法。根据回归函数方程,在一定范围内,玉米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当密度不断增加时,单株间矛盾尖锐化,单株生长受到削弱,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单株生长的衰退已影响到群体生产力的提高,再继续增加密度,产量反而下降,这时适当降低群体密度,采取一些必要措施,调整个体与群体关系,确保个体生长,产量又会增加。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生产条件的改善、玉米紧凑矮健型或大穗大粒型良种的培育成功,玉米产量再提高的发展途径必然是探索个体与群体更为协调的密中偏稀高产栽培措施。
  3.3 协调好玉米作物栽培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关系
  高产玉米是在人类的强烈干预下,物质能量高效率运转的农田生态系统,开放度很高,也不稳定。高投入标志着人类干预自然过程的强度,高产出则是生物学规律发挥的结果,高投入必须在自然规律所能接受的范围内,才能实现高产出。盲目地加大投入,例如增加播种量、肥料、施药量、耕作次数、复种茬口等,超出一定的量即构成对自然过程的冲击,其结果是报酬递减、地力衰退、病虫害突发、产量下降。因此,在实现高产目标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的关系,注意基本密度、基本施肥量总量控制,微观改善,协调平衡,重点处理好高密度高产栽培中所暴露出来的新矛盾,以达到挖掘生产潜力、稳中求高产的目标。
  缩小株间差异,提高生长整齐度。一是提早播种,培育壮苗。争取4月15日至5月15 日这段最佳光热期播种,在5月中下旬雨季来临之前,有一个充分蹲苗的土壤条件,促进根系深扎,苗架蹲实,整齐健壮。二是规范栽培,合理利用土地。采用规格化播种或育苗移栽定向密植,确保单位面积上的植株均匀分布,每一个单株都能平均占有营养空间,加上选择质量较高的种子或育苗移栽,淘汰弱苗,生育前期保持苗株整齐度,缩短中后期分化时间,降低滑秆率,实现挖潜高产。三是前期追施偏肥,抑强扶弱,后期拔除弱苗,保优汰劣。在玉米生长前期或中期,对瘦弱植株及时追施平衡肥,以促其转化为壮苗。生长后期的弱苗,已无结实能力,应及时拔除,以利改善株间环境条件。注意施肥的合理比例和合理分配。一般在施农家肥30.0~37.5 t/hm2的条件下追施氮磷钾肥,比例为3∶1∶1。折合尿素1 200 kg/hm2,分3~4次施用,即种肥225~300 kg/hm2,苗肥、拔节肥、穗肥合计900 kg/hm2;折合普钙750~900 kg/hm2、钾肥300 kg/hm2,作为种肥一次施用[4]。预防倒伏,栽培上注意挖沟培土,刺激茎基次生根生长,同时在抽天花前3~5 d,喷施玉米健壮素,进行人工调节。人工辅助授粉,开花吐丝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单株结实力。综合防治病虫害,注意选用抗病品种、保健栽培,有效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培肥地力,合理轮作,增施农家肥,以保持土壤的潜在肥力,保障稳产高产的需要。
  4 参考文献
  [1] 李淑秀,贺纯武.作物栽培学(南方本)[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 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计克有,武利航.陆良县玉米高产创建样板浅探[J].云南农业,2010(4):9.
  [4] 邓小华.永州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作物研究,2000(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