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现实:马克斯·韦伯视阈中的美国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0
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是一个涉及 多个研究领域,思想广阔而复杂的学者,在其学术生涯中很早就开始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发生了联系,他亲历美国的经验不仅影响了其有名的宗教社会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问题 ,也在有关政党和研究中给予美国政治制度以极大关注。同时作为一个对实际政治非常关心的学者,美国在他的政治考量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马克斯·韦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涉及、社会、政治、宗教、、等众多领域和学科,研究的范围跨越东西方很多国家和地区,思想复杂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学者,其研究的中心和主题之一就是有关资本主义的方方面面。
韦伯第一次亲历美国是应当时在美国的德国教授胡戈明斯特伯格的邀请参加在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之际召开的国际学术大会于1904年9月访问了美国,当时正是他进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研究的时候,他充分发挥了其学者本色在访问期间韦伯走了美国很多地方,包括大小城市,接触了美国的各个阶层的人 ,利用一切机会尽力感受美国的方方面面并加以理性的整理和思考。美国之行使这个新兴的国家留给韦伯深刻的印象,他对其德国同行还未进行具体考察就发出的抱怨感到不满。韦伯对美国这些地方的访问,亲身体验到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他还专门请人带着参观了一家屠宰厂的流水生产线,看到了难以置信的生产效率,“在美国的‘的管理’系统下;在其中,实现了经营的机械化与纪律化的最终归结。依此,人类的精神肉体机制被完全调适于外界”。 (这个国家的 “资本主义精神创造出了它的最为生动的象征”,“阻碍资本主义文化的一切事物都以闪电般的速度被粉碎”。这次亲历美国为韦伯的那本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和巨大争议的著作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 《老斤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提供了重要的感性基础和材料。
除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外 ,韦伯在其学术研究 的奠基和积累期就有了关国这个因素,美国作为一个新教移民和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使韦伯产生研究和思想的萌动。韦伯早期也从事经济史方面的研究,他在比较早的时候就接触和研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作品,如亚当·斯密,而斯密在其作品中认为美洲的殖民地将组成一个空前、强大的国家,这些说法可能给了韦伯一些影响。另一方面从其母系那里继承的对美国宗教学说的了解和兴趣也对其研究产生了重要作用,韦伯的母亲海伦妮和姨妈伊达都是虔诚的教徒,她们对于美国18世纪的一位神教派神学家帕克 (TheodorParker)和钱宁 (w.E.Channing)的作品非常推崇,并向青年韦伯推荐两人的作品, ㈤对这些宗教作品的研读使韦伯“第一次对某种宗教信仰产生极为强烈的客观兴趣”,使他感到这对他以后的生涯是有所助益的,对于认识了这位伟大的宗教人物,所花掉的时间决不是毫无益处的,可以说这种兴趣奠定了新教与资本主义的研究基础 ,后又扩张为整个宗教社会学的研究。
正是韦伯亲历美国,在美国度过的那段时间,让韦伯近距离地接触了美国的社会和人民,亲眼看到了美国社会的勃勃生机和焕发的强大生产力和能力,亲自感受和体会了资本主义的强大力量,在物质上所具有的巨大能量,从而不仅使韦伯得到了其研究资本主义的感性材料和认识,同时也使韦伯对美国这个新兴的年轻国家的实力和潜力有了进一步形象和具体的认识,韦伯以一个学者和政治分析家的深邃和长远眼光觉察出美国将是世界舞台上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不容忽视,甚至认为美国取得世界统治地位是必然的。因此,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韦伯对德国的国际政策和战争策略的想法和考虑,都把美国因素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力量纳入其中。这主要表现在韦伯对以下事件的评论和看法中。
在一战进行中,德国为了起到封锁英国的目的,实行潜艇战,德国击沉了美国的卢西塔尼亚号豪华轮船,从而发生了卢西塔尼亚号事件,使德国跟美国的关系紧张起来。随后两国就此事件进行谈判 ,同时德国在极端分子的主张下要恢复强化潜艇战略,并至无限潜艇战略,用鱼雷攻击一切敌方和中立国的船只。对德国的此种措施和做法,韦伯感到愤怒和失望,韦伯认为鱼雷攻击卢西坦尼亚号是个重大的错误,反对潜艇战略。“据此未来再发生此类不宣而战的进攻将是违法的,而对过去发生的此类事件我们将予以改正”。之所以如此韦伯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韦伯认为此种做法是违反国际法的,德国将践踏在美国人看来神圣的国际法,使德国在法律和道义上都处于非正当性;二是要避免德国与美国的关系紧张,产生冲突。(注:韦伯对由于击沉轮船造成船上的中立国的乘客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伤亡是极力谴责的,认为是一种暴行。参见玛丽安妮·韦伯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651)这两个反对的原因其实都是基于一个考虑,那就是无论是违反国际法还是导致与美国关系紧张都会有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与美国交战。德国不应激怒美国,使美国参战来对付德国,这才是德国应该采取的政策的最基本的考虑。为此,韦伯提交了有关美国的备忘录。其后,韦伯更是认为德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的对德宣战,“如果美国军队不介入,欧洲没有任何手段可以迫使德国军队投降”。可以说,韦伯已经把美国视为当时国际政治中一个重要力量。可以说,韦伯作为一个政治评论家和政治人物而不是作为一个学者来观察和评论政治时是一个带有德国至上的现实主义者。
但是韦伯作为一个学者把美国作为研究对象时又有着一种与他所提倡的价值中立的理想主义色彩。以上让韦伯愤怒和失望的与美国有关的策略和政策都是建立在德国高估自己的实力,忽视对整体形势的把握和全盘了解上的,包括对美国情况的一无所知和无需求状况,“德国竟然没有一个人了解美国的竞选运动及其结果,揆之古今,简直是空前绝后的丑闻”。可以看出,韦伯对这种当时德国对美国的民主和制度认识的空白是及其不满的,为了引起德国政治家和大众对美国的重视,韦伯急切地希望德国对美国的状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德国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状况和实力的政策,他在一个各派政治家、公务员和具有政治头脑的学者参与的政治俱乐部 “德意志协会”上作了关于美国民主的演讲,但效果让韦伯大感失望,参与其中的这些影响政策制定的政治家对此并没有多大兴趣。” 韦伯对美国民主的体会和认识,对美国崛起的长远观点和预计并没有得到其同胞的认同和共鸣。 韦伯认为美国所实行的制度是不同于议会内阁制的英国式制度,“美国的制度,是将获胜政党中那位直接民选的领袖,放在官僚机构首脑的位置上,而这些官员全是由他任命,只有在预算和立法问题上,他才会受制于‘国会’的同意”。而对政党政治来说,“一切政党斗争都不仅是追求物质目标的斗争,而且主要是争夺官职任命权的斗争”。尤其是美国的政党,“自从解释宪法的旧日矛盾消失以后已经成了单纯追逐官职的党”。也就是所谓的政党分赃制。韦伯觉得这种把官员职位当作酬佣的分赃制会造成腐败和浪费等弊害,另外,“由组织起来的党员大会推举候选人,选送参加上一级大会的代表”,地方显贵的影响被排除,这种推选制度带来的后果可能是 “权力会实际落入那些利用组织不停地处理工作的人手里。不然的话,权力就是握在组织的财政和人事必须依赖的人手里,……,或相关人士组成的强大政治俱乐部”。这导致了某些党派集团对地方选举的操弄,如纽约的坦曼尼的腐败和操弄。 但他又认为正是美国这样一个有无限机会的国家可以承受得起,同时体现了美国人的 “更乐意让那些我们可以向他吐唾沫的人当官”,而不想让官员向他们吐唾沫的美国式民主。
那么马克斯·韦伯所认识的美国竞选和民主制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呢。他认为,近代的民主制度从领导角度看分为 “直接诉诸民意制”的 “领袖民主制”和 “无领袖的民主制”,韦伯认为美国的政治制度偏于后者,同时与韦伯提出的他的最有名的卡理斯玛概念有关,在这种民选领袖身上也体现出来一定的卡理斯玛性质,“出自对自己信赖的人格倾慕来为一个人工作,而不只是为一个由平庸之徒组成的党的纲领工作:——这是一切领袖的‘卡理斯玛’基础——这种满足感在精神上是一个动力”。在某种程度上说,韦伯期望通过这种民主选举出的领袖或者英雄的卡理斯玛特质和背后民意的支持来对抗和消解理性化后官僚制的弊端。
美国实行公民投票原则,并且比较早就出现了,这种选举 “通过个人的影响力与物质或精神方面的诉求来获致”可以说美国的领袖民主制是从被支配者的信赖里取得支配的正当性的,他们 “对领导者有高度的信赖及归依的情绪”限定了其理性化的程度。 [19]更进一步来看 “由公民投票选出的领袖来领导党,决定了其追随者会失去灵魂 ’,也许可以说,他们会从精神上无产阶级化”。可以说,韦伯是比较全面地分析和看待美国这种直接诉诸民意的民主的,即有可能阻止通往权力之门被官僚和议会所把持,具有理想主义特色的政治家出现,同时也有可能出现控制人民情绪的独裁。
:
[1] [美]莱因哈特著,本迪克斯,刘北成,刘援,吴必康,刘新成译.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2.
[2] [德]福根著,刘建军译.马克斯·韦伯.河北出版社,2001:85-86.
[3] [7] [9] [10][11] [德]玛丽安妮·韦伯著,阎克文,王利平,姚中秋译.马克斯·韦伯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328、729、633 64 、643、 717,639、64 1、 64 0
[4] [18] [19]康乐,简惠美译.韦伯作品集.经济与支配的类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6、405、294—295、411.
[5] [美]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著,蔡受百,马建堂,马君潞译.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商务印书馆。199442—43.
[6]魏峰.韦伯传.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13;[英]D.G.麦克雷著,孙乃修译_韦伯.中国社会出版社,1989,2, (1):26—27;[德]玛丽安妮·韦伯著,阎克文,王利平,姚中秋 译.马克斯·韦伯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34.
[8]姬金铎著.韦伯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43~144.
[12][16][17]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北京:三联书店,1998。11:70、91、98、86.
[13][20]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陈维纲译.入世修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76、112、121.
[14] [美]托马斯·克斯纳著.资本之城.中信出版社,2004: 122.
[15]康乐,简惠美译.韦伯作品集.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14;王容芬,陈维纲译.入世修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92.
[21] [德]施路赫特著,顾忠华译.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