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的毒性部位及对小鼠的急性肝损伤作用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5-19

  3结果

  3.1紫菀毒性部位的筛选小鼠经灌胃给药后,A-2组小鼠活动明显减少,精神萎靡,被毛蓬松潮湿,双目紧闭,尾巴、爪子呈现乌青色,不自主颤抖等现象,呼吸先快后慢,直至呼吸停止。给药后3~6 h为死亡高峰期,死亡现象均发生在24 h内。尸体解剖后,肉眼观察肝显黄色或白色斑点,表现为明显的肝中毒;其他组小鼠反应正常。急毒实验结果(表1)显示,A-2组小鼠给药后全部死亡,其他组未出现死亡,确定A-2有毒性。A-2细分的3组灌胃给药后,Fr2组小鼠体征表现同A-2组,急毒实验结果(表2)显示,Fr2给药小鼠全部死亡,其他组未出现死亡,故确定Fr2部位为紫菀的毒性部位。表1A-1、A-2、A-3给药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3.2紫菀毒性部位小鼠LD50的测定实验紫菀毒性部位不同剂量灌胃给药后,小鼠死亡分布情况见表3,经计算得紫菀毒性部位LD50=0.052 g/kg,95%可信限为0.039~0.069 g/kg。

  3.3紫菀毒性部位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LD0剂量给药后,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4)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毒性部位Fr2组小鼠血清中ALT、AST值升高,TBIL没有显著性差异。表2Fr1、Fr2、Fr3给药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3紫菀毒性部位不同剂量给药后小鼠死亡分布情况表4LD0剂量紫菀毒性部位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紫菀毒性部位对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影响LD0剂量单次给药,小鼠处死后解剖,肉眼观察肝脏呈鲜红色,质柔软,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别;LD100剂量给药后,约3 h小鼠开始死亡,小鼠死亡后立刻取出尸体解剖,肉眼观察肝脏表面有黄色或白色斑点,肝脏颜色较空白组浅。组织病理学结果(图1)显示,与空白组(a)比较,LD0剂量组(b)小鼠肝小叶结构尚清楚,部分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呈轻度细胞水肿(+);可见肝细胞点状坏死(+)、肝小叶及汇管区见有炎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不明显;LD100剂量组(c)小鼠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呈不同程度脂肪变性、细胞水肿(++~+++);可见肝细胞坏死(+~++)、肝小叶及汇管区均见有炎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不明显。a-空白组b-LD0剂量组c-LD100剂量组图1紫菀毒性部位对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4讨论

  紫菀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专著记载很多,但均未对其毒性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仅记载其“味苦温”,《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均有明确记载,曰“无毒”,仅《本草经疏》中提到“不宜专用及多用”。后世多接受典籍的记载,而认为紫菀无毒。

  文献报道[4],紫菀中所含的皂苷类成分由于具有溶血作用,粗制剂不宜注射用。本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紫菀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均有毒性,且随着醇浓度升高毒性增强。本文以急性毒性为指标,对粗毒性部位即醋酸乙酯部位进行了进一步的追踪,得到了更为精制的毒性部位。紫菀所含主要化学成分为萜类及其皂苷、肽类、香豆素、蒽醌及黄酮类、有机酸及酚类等[5],哪一类或哪几类化合物是毒性成分,以及是否与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相同,还需深入研究。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紫菀毒性部位的LD50为0.052 g/kg,可见其毒性不容忽视。紫菀毒性部位采用小鼠单次灌胃给药,LD0剂量下可引起小鼠血清中ALT和AST升高,TBIL值没有差异性变化,推断低剂量下紫菀毒性部位可引起轻度肝损伤,但可能与胆汁淤积无关。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LD0剂量下小鼠肝细胞呈轻度细胞水肿,可见肝细胞点状坏死,肝小叶及汇管区见有炎细胞浸润;LD100剂量下小鼠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呈不同程度脂肪变性、细胞水肿,可见肝细胞坏死、肝小叶及汇管区均见有炎细胞浸润。说明单次给药后,LD0剂量下可引起小鼠肝脏轻微损伤,与生化指标测定结果一致,LD100剂量下可引起显著的急性肝损伤,并导致死亡。但其小剂量是否有毒性蓄积作用以及肝损伤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73.

  [2]张建伟, 窦昌贵, 张勉, 等. 紫菀、款冬及其配伍的毒性及药效学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7, 12 (4) : 405.

  [3]邵静, 金晶, 张勉, 等. 紫菀毒性部位和款冬花配伍相杀部位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6): 1308.

  [4]王浴生. 中药药理与应用[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1155.

  [5]侯海燕, 陈立, 董俊兴. 紫菀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06, 41 (3): 16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