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高血压病的管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冰乾 时间:2017-02-28
        5.1.3 规范化的高血压教育是治疗的中心环节。有效的自我保健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医生、家庭成员都要时刻警惕,通过宣教与咨询,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高血压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其治疗也需终身。
        5.2 药物治疗:
        5.2.1 药物治疗原则:采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不良反应减至最小,最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又持续24小时降压的药物,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够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经济承受能力、生活习惯、并发症等情况,综合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5.2.2 降压药物种类:主要有以下六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α、β—阻滞剂。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6 高血压病的建议治疗目标
  降低血压,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140/90mmHg)。防止或减少心脑血管及肾脏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对于中青年患者(<60岁),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肾脏病变患者,治疗应使血压降至130/85mmHg以下。
         7  高校高血压病的管理
        7.1 人员配备:至少由1名高血压病专科医生负责诊治工作,配备受过专业培训的保健科、内科医生共同负责高血压病的日常防治、管理工作。保健科医生定期通过计算机,统计新发现的高血压患者和老患者的治疗情况,上报市疾控中心。通过网络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动态化,从而提高和加强了本地区高血压病的管理,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危害性。医生要通过不同方式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7.2 转诊制度:转出: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必须转至综合性医院。妊娠期 高血压用药谨慎,尽早转至妇幼专科医院观察。转入: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高血压危象和恶性高血压病情稳定后进一步的观察治疗,由校医院社区管理。
        7.3 随访:每位高血压患者都要有高血压专科医生或内科医生负责随访。根据病情,分类管理,制定个体化随访计划:第一类为常规管理对象:包括血压水平相对稳定者,无并发症或并发症稳定者,能够定期自我监测,生活规律,生活方式改善者。每3-6月电话随访一次。第二类为强化管理对象:刚开始应用降压药治疗,应每月随访,调整用药,直至达到目标血压,2级高血压或有并发症者,应增加随访次数,至少一月了解一次病情,治疗情况。曾有心梗、脑梗、冠心病者,加强随访。
  随访方式有:电话(门诊)随访、家庭随访、开展健康教育时集体随访。
        7.4 防治: 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干预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如吸烟、过度饮酒、暴饮暴食、脂肪和盐摄入过多、缺少运动、精神压力大等,教育对象为全体师生,尤其那些高学历、压力大、缺乏体育运动的教职工,方式有举办高血压病讲座,门诊咨询、电话咨询、高血压病知识调查、校园网宣传、在离退休处及老年活动中心举办讲座等,力求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使广大师生正确了解高血压病的危害及如何防治,进而教育其家庭及周围邻居,这样形成全民健康效应。
        7.5 管理的评估:评估指标有:高血压病建档率,建档合格率,人群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规范管理率,血压控制率及满意度,全校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致残率、死亡率的改善情况、病人总体及个体医疗费用的增减等。通过定期对高校高血压病管理的评估,可以了解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摒弃不合理的制度,探讨新方法、新思路。
        总之,高教系统的各级管理者应该高度注重教师的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在高校系统内设立健康指导中心,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增强教师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重点关注高血压病人多发人群筛查,以及早发现,提倡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分类管理,加强随访,防患于未然,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这样就达到了高校高血压病的管理目标。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