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皇帝谈中药单方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少林 时间:2017-02-28

  4  宋太祖赵匡胤与地龙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不久,患了“蛇缠腰”,即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真是祸不单行,宋太祖的哮喘病也一起复发了。宫廷里太医们绞尽脑汁,也没能治好他的病。无奈中有位医官突然想起洛阳有个擅治皮肤病,外号“活洞宾”的药铺掌柜,便推荐他来宫中为赵匡胤治病。“活洞宾”仔细诊察宋太祖的病情,只见环腰布满了豆粒大的水泡,像一串串的珍珠。 “活洞宾”打开随身带来的药罐,取出几条蚯蚓放在两个盘子里,拌上蜂蜜,不久,蚯蚓即溶成液体。“活洞宾”用棉花蘸上这些液体涂在赵匡胤的患处,赵匡胤立刻感到全身清凉舒适。他又捧上另一盘药品请赵服下。赵匡胤惊问:“这是何药?既外用又内服”?“活洞宾”怕讲出实话使赵匡胤疑心不愿服用,便随机应变说:“皇上是天龙下凡,民间俗药怎能奏效?此药名曰‘地龙’,龙补龙自有神效”。 赵匡胤听了非常高兴,爽快地将药汁一饮而尽。七天后,赵匡胤的疹消、喘止,疾病痊愈。

    地龙,又名蚯蚓,性味咸、寒,入肝、脾、肺经,具有清热平肝,息风止痉,通络,平喘,利尿等功效。常用于高热狂躁,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中风半身不遂,痰鸣喘息,喉痹,关节疼痛,小便不利等。《本草拾遗》载:“疗温病大热,狂言……主天行诸热,小儿热病癫痫”。《本草纲目》又:“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1]。地龙的临床治疗效果好,应用广泛。本案中外用地龙涂擦治疗“蛇缠腰”,内服地龙解痉平喘,内调外治,双管齐下,不但治愈了“蛇缠腰”,还同时治好了宋太祖的哮喘病。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龙对中枢有显著作用,能镇静、抗惊厥及解热,有舒张支气管和抗癌、抑菌、利尿等作用[2]。

  5  孝宗皇帝与嫩藕

    明朝皇帝孝宗特别喜欢吃螃蟹。有一次,御膳房采购一批江南湖蟹,精心烹制后献给孝宗尝鲜。孝宗贪其味美,不觉多食了些,饭后就觉不适,夜间开始泄泻不止。急忙召太医进行诊治,吃了几帖汤药,病情稍有好转,但三五日后,病情反复转为便中带血。太医全力以赴,未见其效,终究束手无策。孝宗不能入朝理政,文武百官都异常着急,纷纷献计献策。这时一位大臣推荐了一位民间郎中进宫为皇帝治病,郎中寻问诊察病情之后,让人采来湖中新鲜嫩藕,捣烂如泥,与酒共热,送孝宗服用。孝宗的病竟然被池中荷藕治愈了。从此,“新采嫩藕胜太医”的故事传遍京城内外。

    藕,有生熟之分,药性殊异。性味如《本草经疏》载:“生者甘,寒;熟者甘,温”[2]。入心、脾、胃经,生用能清热,生津、止渴、醒酒、凉血、散瘀。治热病烦渴,醉酒,吐血,咳血,热淋等病证。熟用能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止泻。将生藕洗净蒸煮,其色由白变紫,成为熟藕。这时它由凉性变为温性,失去了清热的性能,增加了滋补脾胃的作用。因此,本案针对孝宗皇帝因食螃蟹大凉之物过度导致腹泻,食熟藕不可谓非妙方也。

    藕节,大多数人以为废物而弃之。其实不然。藕节是著名的止血药,专治各种出血证。《本草纲目》载:“能止咳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2]。民间多用藕节6~8个,捣烂如泥状,加红糖煎服,治妇科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良效。

  6  慈禧太后与菊花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冬,慈禧太后患了“眼皮艰涩,胸膈时有不畅”之患。御医张仲元、姚宝生为其切脉,得“左关弦数,右寸关洪大而滑”之候,诊断为肝经有火,肺胃蓄有饮热,气机不调。随谨拟精调“菊花延龄膏”进行治疗。其配方和用法是:取鲜菊花瓣,用水熬透,去渣再熬取浓汁,兑入少量蜂蜜收膏,每日饮三、四钱,开水冲服,以代茶饮。四天后,慈禧太后身体无恙,阅章视事如常。后此方被命名为“老佛爷菊花延龄膏”。

    菊花,辛、甘、苦,微寒,入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载:“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本草纲目遗》:“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1]。李时珍还曾美言道:“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饮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秉平和,其得金水之精尤多,故能益金水二脏,补水所以制火,火降则热除”。本案对于肝火上炎,胸膈饱满,目赤肿痛的患者来说,菊花不失为一味上品。

【参考文献】
    [1]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06:114,195,195,335,335,300,83.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技术出版,1985:2112,2690,269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