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黄帝内经》养生经典的现实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楼彩霞, 庞宗然, 时间:2017-02-28

  4  恬淡虚无,志闲少欲——合理的目标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恬淡”乃道家之语, 意为心境安宁;“虚无” 即心无杂念之意;“志闲少欲”意为而不产生过多的欲望。“恬淡虚无、志闲少欲”的“度”需要我们去掌握。消极的“虚无少欲”,长久下去可能就会消磨人们积极创新的锐气,进而影响和滞后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或者会淡化士兵们对成为将军的渴望,在修身养性的理念中让人生过得平淡无奇且碌碌无为;而积极的“虚无少欲”,则提倡人们拥有正当的抱负、合理的追求, 不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不为争名夺利而苦恼,从而在有所为的同时充实健康、益寿延年。
   
  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写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意思是:人只有过清淡无求的生活,才能砥砺显明自己的志向,只有处于宁静无欲之中,才能有大的作为。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意思是:悬崖绝壁能够直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倾倒。《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当人体意念专注,心无杂念,宁静养神的时候,调整呼吸可以使呼吸均匀和缓,气道柔和畅通,调节身体可以使经络气血周流,脏腑和调,从而做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恬淡虚无、志闲少欲”要求我们积极追求,制定合理的目标,切忌好高骛远,更要脚踏实地,一个人的烦恼和思维成正比,和行动成反比。因此,我们不能总是空想,而是要去做,这样真气就会从之,生活就会过得相对健康和快乐。科学家认为,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人会健康长寿。因为他们个人欲望不高,精神轻松,自然化解了心理危机,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免疫力高,抗病力强,病邪不易侵袭。

  5  精神内守,心安不惧——豁达的心态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的精神活动状态。倘若七情紊乱,则会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人的一生,路漫长而修远,凡事岂能事事顺心?现代人(尤其是女性)中由于情志异常而导致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病、冠心病及月经不调之类的病症不在少数,这都是不能心安而不惧所致。正所谓“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情志养生要控怒、戒躁、克悲、消愁[7]。研究证明,人体躁动时,心理失去平衡,体内大量释放激素并与白血球结合,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由于精力及体能的消耗,各种感染性疾患也“乘虚而发”[7]。《灵枢·本脏》曰:“意志和,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
   
  豁达的心态是良好情绪的保证。现代医学认为, 良好的情绪可使机体生理机能处于最佳状态, 使免疫抗病系统发挥最大效应, 抗拒疾病的袭击。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努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
   
  很多时候我们不妨“糊涂”一些,“糊涂”有很大的学问,诠释着人生的大智慧。它表现在:宠辱不惊,是非心外;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宽容忍让,不计前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才能居闹市而有一颗平常心,才能正确的定位好人生的坐标,胜不骄、败不馁;才能从大处着眼,不拘泥于小事而无法自拔;才能宽容对待别人和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丘吉尔有句名言:如果纠缠于过去和现在,我们将失去未来。拥有良好的为人处世的心态,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使人达到养生长寿的效果。

  6  总结和展望——未病先防,贯穿一生
      
  现代街头琳琅满目的饮食文化、风风火火的网络世界、优胜劣汰的竞争社会,都成为现代人与《内经》养生法则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运动量日渐减少,饮食结构比例失调,作息时间缺乏规律,这些都给人们的健康埋下了隐患。出门坐的士,以车代步;植物性蛋白、淀粉、纤维摄入越来越少,动物性蛋白,脂肪、辛辣刺激及煎炸熏烤之类的食物摄入越来越多;睡眠时间的削减及生物钟的紊乱……让肥胖、高血压病、脑血栓、糖尿病、痔疮、失眠等“现代文明疾病”的隐患逐渐在人群中蔓延。等到人们到了一定年纪,觉得身体不再好使,真正知道节制饮食、规律生活等的重要并逐渐付诸于实践的时候,大半人生已经过去,而年轻时挥霍身体所积累起来的亚健康,终将在中年以后落下病根。亚健康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机能低下的状态 ,也是很多疾病的前期征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所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养生中“治未病”的思想观念十分重要,《内经》中指出养生之举应从年少时开始,贯穿人的一生,而不能待衰老之象出现后才重视。
   
  现代和远古时代毕竟不同,我们无法回到从前去考究远古时代的生活方式,也无法一五一十地按照古人所述的养生法则去保养身体,那不必要、也不现实。但是,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健康,在《内经》养生和现代生活中寻求到融合点,在这瞬息万变的花花世界给年轻的自己圈出一个相对规律的空间,划出一条相对健康的底线,才可以让我们渴望的健康长寿的未来有基本的保障。
   
  从《内经》养生经典,折射出现代人相对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本文所述的融入现代生活的五大契合点——科学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规律的作息、合理的目标及豁达的心态。养生者养性、养神、养精、养气。只有性善者,精、气、神三而合一,运化通畅,通天共地,固阴护阳, 则可享受天年。深入研究《内经》养生经典,对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陈明优副主任中医师的宝贵建议,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许 磊.《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季节与五味的调和[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0:54.

  [2]顾英奇.提倡科学的饮食营养观[J].药物与人,2008,2:46.

  [3]陈瑞芳,刘树林.从《上古天真论》看《内经》的养生观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22):72.

  [4]徐代红,樊小兵.浅谈体育锻炼和科学运动时间的研究[J]. 体育世界,2007,3:16.

  [5]徐月英,王喜涛.《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23.

  [6]张国玺.四大中国传统养生法之运动养生法[J].养生之道,2004,4:56.

  [7]肖蒲鲜.中医的情绪养生[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20(6):27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