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区域创新能力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闫红娟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洛阳  区域创新能力  创新环境
  论文摘要: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的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洛阳区域创新能力主要有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创新环境几方面构成。洛阳科技优势并未消失,知识创造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河南省具有优势,但知识流动性和创新环境相对较差。提升洛阳区域创新能力应当采取4方面的对策:强化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推动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发展和完善;完善区域创新的内外部环境。
  2006年,河南省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发展战略。洛阳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在“中原崛起”的号召下,要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做“中原崛起”的领头羊,就必须依托其丰富的科技资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因此,对洛阳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和不足,对于洛阳发挥科技优势,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实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洛阳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主要由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等要素构成。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洛阳的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
  1.知识创造能力
  知识创造过程,是一个科研机构通过人力和科研经费的投入而实现的过程。因此,一个地区的科技基础、科技经费和人员的投入及科技成果,集中反映了这个地区的知识创造能力。
  从科技资源来看,如表1所示,洛阳科技资源在河南省仅次于郑州。洛阳有三所高校,并不具有高教资源优势,其科技力量集中体现在其大型工业企业及其科研机构上。2006年,拥有的各类科研机构达600余家,其中原部属和省属的科研机构14家,市属研究所14家,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0多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万人,其中,“两院”院士5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8万人。其中拖研所、轴研所、耐研所、014中心、石化工程公司等14个部属科研所每年都推出众多的高科技成果。这些科技资源和成果也集中体现了洛阳的知识创造能力,而这些科研院所大部分都属重工行业,是洛阳经济和科技的支撑。
  

  从科技经费投入来看,近年来,洛阳市政府对科技经费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从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来看,情况并不理想。如表2所示,洛阳R&D投入占GDP的比重高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但这一比重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同时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南省包括洛阳的科技经费投入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差距较大。按照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标准,R&D投入强度达到2.596,地区才具有科技竞争能力,参照这一标准,洛阳在加大科技投入方面任重道远。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1)洛阳知识创造能力在全省仅次于郑州,稳居第二。但从全国来看,2004年河南省知识创造能力居全国23位,处于中下游水平。因此,洛阳知识创新能力与一些较发达地区和城市相比,还有差距。(2)洛阳高校实力并不强,其知识创造能力集中体现在其大型骨干企业的科研机构及其成果上,这些企业基本以化工、矿山机械、重工制造业、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为主,而并不具备电子信息、金融等行业科技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这与洛阳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3)洛阳的知识创造能力主要得益于其丰富的科技资源,但制约洛阳知识创造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其科技经费投入的不足。
  2.知识获取能力
  知识获取能力又称知识流动能力,一个地区知识获取能力取决于地区内各部门及与其他地区间能否进行很好的知识合作,能否分享知识,如产学研的合作,地区间的技术转移就是重要的知识分享方式。
  洛阳市尽管科研院所较多,科技资源相对充足,但由于长期以来,旧的科技体制的影响,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其他地区的高等院校合作并不密切,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近年来,在“科技兴国”战略的引导下,洛阳市开始高度重视高科技企业产业化。2006年,分别同西安交通大学、江苏大学、省科学院等高校和院所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合作在洛阳建设重点科研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因此,洛阳市科技合作刚开始加快发展,依托其丰富的科技资源,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技术转移情况来看,洛阳技术合同交易数额仅次于郑州,居全省第二名,但与郑州差距较大(如表3),且购买技术基本都是国内技术,国外技术所占比重并不大。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研究报告认为,外资的大量引进及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对本地区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洛阳由于地处内陆,至今地区经济的开放度相对较低(如表4)。与发达地区相比,其技术交易和合作也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洛阳FDI占GDP的比重仅为,o.8496,远低于全国2.6996的平均水平,外资对地区发展促进作用不大。
  
  从中可以看出:(1)尽管洛阳技术转移、贸易总额等在河南省靠前,但与郑州差距较大。而河南省知识获取能力2040年排名第25位,在全国处于劣势。因此,相对于知识创造能力,洛阳知识获取能力较弱,但依托其丰富的创新资源,其发展空间较大。(2)洛阳知识获取能力低主要表现在其产学研合作不足、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方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洛阳科技体制改革落后,旧的科技体制制约了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阻碍了知识的流动。另一方面,由于洛阳地处内陆,受宏观经济环境和传统观念、制度等内外部创新环境的影响,缺乏连接各组织的纽带,不能将区域内资源有效地整合,导致知识利用效率、流动性、合作水平都较低。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从一个创新体系的角度看,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过程和产出体现了企业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如下表5所示,洛阳大中型骨干企业的科研投入和产出在河南省具有优势,这些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洛阳经济的支撑,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洛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洛托、洛玻等大型工业企业,而一些中小企业科研投入、创新能力并不强。
  从投入产出比来看,洛阳企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重视大的项目的引进,而不太重视对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二次创新。如表6所示,与河南省其他地区比,洛阳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和科研经费投入在全省位居第二,但从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在全省则处于第十位,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
  从这些企业科技经费的筹集渠道来看,如下表7,洛阳大中型企业科技经费大部分来自企业内部,银行贷款比重只占0.896,在河南省几个地市中这一比例偏低,说明洛阳金融体系尚不健全,支持企业创新的融资渠道有待完善。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