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区域创新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柴丽俊 孔翔燕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动力  动力因素整合
  [论文摘要]通过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各种因素进行整合,认为企业对技术创新收益的预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根本的动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需求和所拥有的实现创新的能力资源是影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部因素,而市场环境、科技水平和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则通过作用于内部影响因素来实现其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区域创新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环境、技术扩散、政策环境等方面。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过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及完善,可以更有效地整合经济、技术、政治资源,从而对企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区域创新体系在世界各国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企业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知识到商品的转化过程,主要依靠制造产品的企业来完成。正是由于一大批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过程,增强技术和生产能力,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形成规模产业,把知识、技术转变为了物质财富。同时,也正是由于企业的发展和自身财富的积累,才能够形成新的研发投入,促进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突破,又将知识和技术转变为更大的物质财富,从而实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接联系市场,最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最能发现与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如果没有企业的运用,任何科技成果都难以成为现实生产力。
  因此,从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因素出发,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丰富和合理配置区域资源,营造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环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动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因素
  (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理论的研究
  综观国外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大致经过了从单一因素影响到双因素影响直到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发展过程。例如熊彼特提出了技术推动模式,施穆克勒提出了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沦。20世纪80年代,弗里曼等学者提出了双重推动模式,认为技术推力和需求拉力是综合作用于技术创新的,技术创新是在科学技术研究可能得到的成果和市场对其需求的平衡基础上产生的。此后,学者们又陆续提出了三元论、四元论、五元论,即在双因素模式的基础上相继增加了政府行为(包括宏观的经济政策、法律措施及相应的政府机构、行为)、企业家创新偏好以及对社会、技术和经济系统的自组织作用的研究。由此不难看出,随着对技术创新动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是各种力量的集合,而不是某个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
  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根据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注重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不确定性及风险进行研究。
  比较成功的有项保华的分析模式,这是一个基于创新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及时性和合意性、主体内在需要集合、技术创新活动集合以及源于内外部环境的刺激与压力所构成的外在激励集合等因素而构成的创新动力分析模式,其特点是关注内在需要的测度,并注意到创新的风险性特点。
  万君康教授以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期望理论,指出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产生的效益×成功的概率。其中成功的概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的复杂性、相关技术的水平、技术创新人员的智力优势和激励水平以及拥有的物质条件等。

  许小东提出的技术创新期望一风险动力论,涵盖了经典期望理论中的要素与风险性要素,是对创新动力期望理论与创新风险理论的一个整合模式。该理论所提出的创新动力公式为:创新动力=(创新所产生的效益×创新成功期望),(创新投入×创新失败可能)。
   覃浩高、崔剑研究指出.技术创新与风险共存。由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本身具有实验性质,这个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取得、市场竞争、产品实现等对企业来说都是陌生的,甚至其投入产出关系还足不确定的,不确定性是技术创新本身的内在性质。与经营风险相比,技术创新的风险具有战略性、风险损失的巨大性、可变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提出,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要素有国家政策风险因素、技术创新要素市场供给的风险因素、技术创新商业化风险因素、组织风险因素和技术风险因素五种。
  第二类注重对技术创新的动力进行综合研究。部分学者倾向于将技术创新的动力分为企业内部动力与企业外部动力,但对于内、外动力所应包括的具体因素却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
  张钢认为来自企业内部的动力包括:企业成长的内在需要、企业家精神或企业战略所形成的一种企业长远目标的吸引力,以及来自科学家、技术专家、工程师或个体发明者的一种事业心、好奇心的驱动。来自外部环境的动力包括:来自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动力、来自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工艺方面的压力,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产业集中或发展的推动、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
  安立仁及张建申认为,技术创新的动力由内力和外力共同构成。按照内力的作用方向,可以将内力进一步细分为内动力和内阻力。内动力主要包括利润驱动力、成就驱动力和社会价值驱动力,内阻力主要包括风险阻力、惯性阻力、目标阻力和要素阻力。同理,也可以将外力进一步细分为外动力和外阻力。外动力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动力、金融环境动力、政策环境动力以及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动力;外阻力主要包括市场需求阻力、体制和产权关系不明确阻力、金融市场不发育阻力、人才与技术市场不健全阻力和劳动力过剩阻力。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取决于内力和外力的合力,即内力和外力的大小和方向共同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
  王海山提出了技术创新动力的EPNR综合模型。该模型把技术创新活动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来考察,把决定和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各种因素区分为内源动力因素和外源动力因素。其中,主要的内源动力因素包括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企业或创新机构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形成并利用企业技术传统提高企业技术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内在要求等,主要的外源动力因素有科学技术进步、社会需要或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该模型认为,企业在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追求最大效益的内在驱动力的双重作用下,意识到资源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或不适时,会产生强烈的技术创新愿望,从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李垣等人认为,内在动力的形成及变化来源于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利益、创新能力和所拥有的组织管理权力。其中,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增强是技术创新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创新利益是技术创新追求的目标,创新能力是从事技术创新的基础,创新权力的合理配置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则主要包括需求拉引力和技术推动力。这两种外部动力通常是同时从外部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作用的。
  另一部分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出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进行综合研究。例如:
  厉怒江从技术创新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创新动力理沦研究的归结点是企业。企业主体的动力由四个方面内容构成,即企业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自我动力、政府的激励动力、市场(竞争)压力转化动力(简称压转动力)和个人主体动力。
  谢薇提出了技术创新动力的E—E模式,认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的推动、市场的拉引、创新环境的影响以及作为“中介”的企业家,是推动技术创新进行的动力。
  (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因素的整合
  尽管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经在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因素确定、形成原因的分析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但仍缺乏对各种动力因素相互之间作用关系和传导机制的研究。

  本文认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主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不外乎是为了追求新的产品和新的生产过程,也是为了发展和保持其吸收和利用外部信息的能力,从而保证其在市场上的强者地位,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对技术创新收益的预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根本的动力。
  要想形成对技术创新收益的预期,首先要有进行技术创新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基于他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表现为技术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偏好。但有了主观愿望也不一定能形成技术创新动力。企业还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种创新的能力资源,如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等等,才可能做出技术创新的最后决策。这两者都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部因素。
  同时,包括市场环境、科技水平、政策环境等在内的外部因素则通过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内部因素来实现其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其中市场环境涉及市场结构和市场需求等,科技水平涉及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等,政策环境涉及法律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