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回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梅芬 时间:2014-06-25
  [摘要]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反映。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与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与文化和思想的发展紧密相关。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现代化建设现状的介绍和分析,提出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趋势及现代化建设所要坚持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回顾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汉族外,还居住着55个少数民族。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9.44%;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部国土面积的64%;我国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全国绝大多数市、县都有两个以上民族共居。
  中国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边疆的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带以及邻省交界的山区,总体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除极少数少数民族有文字传授文化知识外,绝大多数还是用口手传承。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没有图书馆来保存文献,很多民间秘传、技能、美艺、文学等都因此失传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本文将通过建国前后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变化情况的对比,回顾其所走路程,为今后发展总结经验,是有必要的。以下分三大部分论述。
  
  1 建国前的民族地区图书馆概况
  
  图书馆具有保存和应用两大功能。中国古代因为没有普遍利用图书馆来保存文献,所以丧失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就是有了图书馆前身的藏书楼,保存了不少文献,也没有在应用方面惠及广大群众,而且是任其自生自灭。
  20世纪初是中国图书馆事业从旧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演变的重要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图书馆,直至1947年民族地区(县级以上)图书馆发展到了10多个(见下表)。
  由此可见,建国前,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步伐极为缓慢。
  
  2 建国后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概况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民族地区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建国后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可分为开创阶段,发展新阶段和现代化阶段。
  
  2.1 开创阶段(1949-1980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图书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创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图书馆事业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经过几十年全国图书馆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已把一个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布局欠科学的图书馆事业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事业。虽然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停滞不前,进入80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图书馆事业开始了探索改革稳步发展的新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1980年全国县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包括民族地区图书馆)已达到1732个,总藏书量达到19904万册(件),预算拨款达5467万元。
  
  2.2 发展新阶段(1981—1998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了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1984年中国文化部、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加强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做好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措施,主要有:(1)提高对图书馆事业的认识,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这是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各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办学校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性。要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国家关于建设和扩充图书馆馆舍的要求。(2)改善馆舍条件,购书费一般不低于全年经费的40%,藏书要具有民族特色,不断扩大图书流通面。(3)采取通过在高等院校办图书馆专业民族班、图书馆专业院校适当扩大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招生、办长期的专业班和短训班等多种途径,加速少数民族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4)实行对口支援、智力支边,有关部门向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援,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这一意见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民族地区积极用好、用足国家给予的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努力争取社会上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援助,自身不断深化改革,艰苦奋斗,使图书馆事业逐步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具体表现在:
  首先,上个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空前兴盛的时期,一批图书馆学专家学者的专著、教材和研究论文相继问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图书馆管理学领域共编译、出版各类专著和教材40种(1981-1998年)。正式发表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共有2524篇(1980-1998年)。发表的图书馆管理研究论文共计3533篇(1981-1996年)。发表的文献资源建设研究论文8859篇(1980-1997年)。这些论文、论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大多数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其次,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规模扩大,办馆条件不断改善,以内蒙古、西藏、广西三个自治区为例。
  内蒙古自治区:1997年7月,内蒙古图书馆新馆在呼和浩特市落成。1998年5月28日新馆正式开放。该馆根据民族特点和时代要求,专设了蒙文经卷特藏库、地方文献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学术报告厅等服务设施,是当时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图书馆。到1998年,共有公共图书馆108个,其中,自治区图书馆1个、盟(市)图书馆12个、旗(县、区)图书馆93个、少儿图书馆2个。
  西藏自治区:西藏图书馆1993年10月落成,1996年7月1日正式开放。到1998年底,共有各类图书馆(室、站)约130个。
  广西壮族自治区: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广西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到1997年,全区建立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26个,其中,区级馆3个,地市级馆10个,县市级馆113个。工作人员1529人,藏书总量达1253万多册,购书费235万多元。
  再次,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重视。自1981年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机构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全国和地方的图书馆工作会议。仅召开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而言,从1983年到2006年就召开了9次。这些全国和地方图书馆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繁荣学术研究,促进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