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业化管理问题解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迎军 时间:2014-06-01
   (三)职业化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只有拥有高度职业化精神和高度职业化素质的员工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职业化同时也是一种管理制度。也就是说,职业化是指企业依靠法治而非人治来解决企业内部问题,依照程序和运作而不是感情来维持企业运作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职业化管理的误区
    我国著名学者张维迎谈到企业核心竞争力时说: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职业化管理,任何宏观的战略都不能实现。随着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内部职业化管理的缺失,希望尽快提高员工的职业化水平。但人多企业对职业化及职业化素质有很多的误解,有些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这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职业化进程。常见的误区主要有如下:
    (一)职业化就是统一着装。很多企业为了表现员工职业风貌和企业形象,为员工统一做了工装,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有些企业在实施统一着装时缺乏职业礼仪培训,员工的着装搭配很不得体,更甚者,有些员工虽然衣冠楚楚,但行为实在难以恭维。例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由此看来,职业化和西装革履并小能划等号。
    (二)管理人员不需要职业化。目前,中国经理人的职业化水平普遍不高,许多人只是因为表现突出而被提升到管理岗位上。但优秀的员工是否可以胜任管理工作呢?显然不是。一些人既没有参加过正规系统的职业经理资格的培训,也缺乏职业化管理的技能和经验,他们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一边摸索着一边总结,管理效率可想而知。
  (三)职业化是老板送给员工的紧箍咒。有些员工认为,老板之所以提倡职全业化,是因为这是约束员工的紧箍咒。如果不加班,就说你不敬业;如果不参加集体活动,就说你没有团队意识等等。他们认为职业化就是没有个性和人性,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把职业化庸俗化了。职业化首倡的是一种敬业精神,但前提是企业对员工的工作和奉献给予等值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激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的职业化精神保持得更加持久。同时,职业化使员工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分工,能更加高效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学历高,职业化水平也相对比较高。学历和职业化素质不能画等号。大学生在学校里主要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但大学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教育却相对比较薄弱。许多硕士或博士智商很高,但走上职场后才发现自己的“职商”并不高,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毕业生需要重新职业化。
    (五)职业化培训是新员工的事,与老员工没有关系。许多老员工认为自己已经非常清楚在职场中周旋,无须再参加职业化培训。但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下列现象:许多老员工缺乏工作的热情,成了职场中的“老油条”,不求进取,但求无过,一些老员工知识老化,甚至不会使用电脑,不会发电子邮件,他们缺乏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动力,工作很多年,至今没有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整天在失业的边缘徘徊。这些现象说明老员工的职业化素质同样有待提高。此外,要建立良好职业化氛围,须新老员工的共同努力,老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直接影响到新员工,他们是新员工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员工更需要职业化培训。
    总之,21世纪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讲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专家预言:中国将进人一个崭新的“职业化时代”。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员的成倍增长,日常需要处理的问题的增多,许多企业的管理遇到了一个瓶颈。而要突破这一瓶颈,必须引入职业化管理模式,用标准化、流程化和信息化代替随意,人治和粗放的管理。这样,必将大大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