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能提高公司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建玲,宋林,张学良 时间:2014-01-03

      摘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全面实施,新准则的主要亮点之一就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本文以金融保险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就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公司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金融保险行业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但对建筑房地产公司盈余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公允价值调整额与股票价格的价值相关性在上述两行业内均不显著。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

  一、引 言
  
  自20世纪70年代公允价值概念首次出现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4号(APB Statement No.4)以来,公允价值计量一直都是国际会计界研究与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到目前,公允价值已成为美国等国家会计准则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得以进一步明确,公允价值也一改以往尴尬和羞涩的处境而成为计量会计要素的基本属性之一,而且在5种计量属性之中,公允价值因其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使用次数仅次于历史成本而成为最活跃的计量属性之一。据统计,在38项具体准则中,有17项
  收稿日期:2008-09-08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E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资助项目(07200701)。
  作者简介:王建玲(1974-),女,山西省高平市人,管理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监管;宋林(1969-),陕西省大荔县人,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公司治理;张学良(1985-),河南省开封市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准则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公允价值,约占具体准则数量的45%。会计准则是具有“经济后果”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不仅关系到企业资产和负债等要素的计量,而且影响着公司各会计期间盈余计量的准确性,而公司盈余又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风向标”。由此可见,会计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的高低不仅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重要参照,也是衡量准则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
  后文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是国内外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的提出,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和分析,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由来已久,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研究对象也由最初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优劣问题的争论转而研究公允价值在准则中的应用效果等问题。如Barth通过研究发现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1]。Nelson也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同时还发现贷款、存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异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2]。然而,同样以美国上市银行1992和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Eccher et al却发现证券投资、贷款、长期债券及其他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只是相关性研究期间在呈现减弱趋势[3]。 Venkatachalam进一步提供了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相关性的证据[4]。Khurana and Kim 以美国银行1995~1998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与其公允价值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并没有什么区别。对于那些规模较小和信息环境不够透明的银行来说,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5]。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关于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其对象主要集中于金融行业。这一方面是由于发达的金融服务市场的存在使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金融资产及负债的可操作性较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使然。
  在我国,公允价值基本尚属引入期,学者们主要对公允价值的内涵[6,8]、公允价值的性质[9]、公允价值的可靠性[10-11],以及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12]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实证研究方面,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其中,邓传洲通过对B股公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披露公允价值信息后的股价反应进行检验,提供了B股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具有价值相关性的经验证据[13]。然而由于B股公司的特殊性,上述结论并不能说明A股公司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后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得以提高。随着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的全面实施,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将会逐渐增大,鉴此本文将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第一个会计年度的盈余信息质量进行研究,分析公允价值对我国公司会计盈余信息相关性的影响,以期能够为准则制定机构及时了解准则制定质量、准确把握准则进一步完善的方向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信息使用者理解公允价值对会计盈余的影响提供借鉴。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证券市场会计研究中,信息观和计量观是财务呈报理论研究的两个主要流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信息观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该理论认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于其能向投资者传递影响其决策的信号,如果会计信息的披露导致了投资者对公司价值预期的调整,就说明会计信息是有信息含量的。因此,按照财务报告信息观的逻辑思路,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高的途径就是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下,充分披露公司的信息,即公司披露的信息越充分,股价就越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毋庸置疑,在将历史成本作为唯一或者主要计量模式的传统会计发展阶段,信息观主张通过充分揭示信息来提高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决策有用性是符合当时需要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所提供的信息已经无法满足使用者决策的要求。而与此同时,公允价值因其更好的决策相关性特征成为一种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计量工具的时机日趋成熟,财务呈报的信息观逐渐被计量观所取代。
  计量观主张通过引入新的计量手段,将以前由于计量手段限制不能进入公司财务报表的资产和负债等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并通过对表内项目更公允地计量和确认,向投资者提供更真实的盈余信息,降低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的可能性。与信息观主张通过充分揭示和补充信息来提高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决策有用性不同,计量观主张通过改进计量技术以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即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企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其资产和负债,从而使企业能够提供更有利于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的信息,进而影响投资者决策。依照计量观理论,新准则中较大范围地使用公允价值,将一方面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目金额更接近其真实价值,另一方面也使损益表中的盈余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1:公允价值调整后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较调整前更强。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