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有力措施,杜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程翠梅 时间:2014-01-03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一个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影响政府机关形象的突出问题,必须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进行探讨分析,提出治理对策,才能制止、减少和防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一、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表现形式和危害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数据、情况与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实际状况和结果不一致,包括特定项目信息与实际不符,整体信息对于事实不完整、不充分,最终对它的使用者而言失去了真实客观性,它可以分为主观会计信息失真和客观会计信息失真。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收入信息失真,支出信息失真,资产信息失真,编造和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等等。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行为有:乱列支出、费用,虚假发票和原始凭证,截留或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设置多套帐等。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主要体现在:造成国家资产流失;误导政府的科学决策,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正常的行政运行秩序;破坏了国家机关单位的形象;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助长了腐败之风,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单位负责人原因
  单位负责人法律意识薄弱、大局意识不强,未能行使财经法规赋予的职责,是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一些心存邪念的单位负责人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为了个人利益,以损害国家利益为代价,挺而走险。在他们的主导下,迫使会计事项人员有意识的制造与事实不符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人员原因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会计信息通过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的处理而产生,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人员素质主要包括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两个方面。业务素质低下必然导致不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造成会计信息扭曲;政治素质的低下致使会计人员不能坚持正确的立场,缺乏同不正之风作斗争的决心和勇气。甚至为谋求个人私利,借工作之便弄虚作假或挪用公款,或伙同他人侵吞国家资产。
  (三)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
  监督不力,是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重要原因。
  1、会计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监督不力。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应当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责任,因为《会计法》赋予了会计人员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但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却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处于“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难境地,扰乱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
  2、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内部分工而产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单位内部如果缺乏这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机制,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失真就不可避免。
  3、社会监督的缺失。
  事业单位的社会监督,主要靠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推行政务公开的力度,要求各事业单位把所开展的政务活动情况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但是,当前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机会却很少,无法对资金的运动过程进行监控,也就无从掌握资金使用的实际情况,仅从事业单位对外公布的资料或会计报告中很难发现违纪违法行为。
  
  三、治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督管理
  一个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关键在于主要负责人的思想觉悟。《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各级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应切实加强对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监管和教育工作,定期不定期的对单位负责人在带头执法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或评议,督促单位负责人不断提高执行财经法纪法规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理顺会计工作关系,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确保《会计法》和各项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