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外交的新路径:“人文外交”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0
[摘 要] 在当今世界,软实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自身的软实力,积极探索“人文外交”的新路径。本文从分析“人文外交”的现实背景出发,考察了它的具体内涵、基本特征与主要创新,并且通过分析中国“人文外交”的实际开展探讨了其相关的制约因素。? ?
近年来,中国外交的活跃表现有目共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与近期的国际危机,更是将中国推到了世界外交舞台的中心。目前,中国外交尽显其人文特色,体现出了中国外交的成熟和自信。在奥运之后,中国提出了“人文外交”,并努力使之成为后奥运时代中国外交的一条新路径。
一、“人文外交”的提出
2008年10月,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中央党校所做的题为“奥运后的国际形势与外交工作”的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开展人文外交。积极扩大对外文化、、等领域合作和民间交流,进一步推进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加强同国外非政府组织、社会精英、智库和专家学者的交流,广交朋友,增进了解,消除误解。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争取国际社会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1]据考证,这是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人文外交”的概念。
2009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一次中外记者会上,杨外长特别谈到:在传统的地理区域外交之外,中国需要更加重视具体领域的外交,如外交、安全外交、人文外交、公共外交等等。他同时指出:加强“人文外交”,是2009年中国外交的三大任务之一。
在新版《中国外交》白皮书里,则进一步明确:在2009年,中国将大力开展“人文外交”,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合作和民间交流。[2]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文外交”的具体思路逐渐明晰,并且正在影响和指导着中国当前的外交实践。
其实,在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国领导人就曾多次提到要加强文化建设,积极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它对当前中国“人文外交”的提出,实际上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并明确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3](P36)要使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之际,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3](P21)并且要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3](P46-47)在如此正式的文件中使用“亲和力”这样的柔性词汇来描述对外关系,在我国国内尚属首次,由此可见中国党和政府在创新对外交流新思路、扩展外交新路径等方面的良苦用心和高度重视。
美国《世界日报》曾评论说:中国外交的这些新的任务,具体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交的新的要求,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重塑中国的国际形象”。[4]它实际上是中国打造世界强国的一种努力。
二、对“人文外交”的深度解读
“人文外交”新路径的提出和积极实践,体现着当今中国外交主导者对目前时代主题和世界局势的把握,也是在新的情况下所提出的外交新举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既是对中国传统外交的新调整,也是对中国外交所面临的新局面的积极应对。
首先,对“人文外交”提出的具体背景的解读。
北京2008奥运会的筹备和成功举办,给中国外交带来很多的启示。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曾透露:在2008年初,有关方面就有了“人文外交”的概念,北京奥运会则使这一思路更清晰。
一方面,北京奥运会所倡导的“人文奥运”的理念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西方人文精神的交融,重新唤起了中国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审视。
中国近百年来的,几乎都是学习西方的历史;从五四以来中国的新文化,几乎都是在反传统。而此次北京奥运会,却提供了反思、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机会。中国人通过“他者”反观自身,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信心正逐渐得以恢复,而传统文化正是“人文外交”的根基之所在。
另一方面,北京奥运会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外交”。众所周知: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初的国内南方地区的冰雪灾害、3月的西藏事件报道风波、5月的奥运圣火海外传递遭遇坎坷等等,令人难料。因为奥运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上述事件把所有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华侨的心前所未有联结在了一起。中国人民与自己的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这一时刻真正地体现了出来。有目共睹的是,中国人民成为这一年中国外交的坚强后盾。
如上所说,在“人文外交”具体思路的形成过程中,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一个最直接的推动因素。但与此同时,也不可忽视中国外交理念与外交实践的连续性、继承性。
从理论上分析,“人文外交”可谓民间外交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所谓民间外交,是指国家间非政府主体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它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一个充满智慧的创举。它为融化中美、中日之间的冰峰,促进中美、中日外交关系的建立,推动当时世界格局的改变留下了深刻印记,也为新世纪的中国的“人文外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国际间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兴趣,逐步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文化、思想领域。与此同步,中国人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出国留学、工作,与外国人进行各种直接的接触。中国人民在睁眼看世界的同时,对国际事务和本国外交的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因此,昔日的民间外交亟需整合资源、拓宽领域,“人文外交”便是其顺理成章的新的发展。
在考察“人文外交”的形成背景时,除关注其历史因素、时代特征外,还应该看到来自其国内、国际的影响与压力。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国内社会“凯歌式行进”的30年。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浪潮中,中国与世界一样,“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4]个人的社会地位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个人价值得到了普遍的承认。目前,中国的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外交的诉求有所增加,需要有了解的渠道、表达的机会和参与的平台。近年来,一些与此相关的交流平台日益活跃,逐渐形成了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使得他们能够“以间接而非直接的方式作用于外交过程”。[5]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日的中国吸引着世界的眼光。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宣示着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外界对中国贫乏的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还存在多种质疑的声音。在某些问题上,中国因此面临着巨大的影响和压力,如经济领域的能源问题,政治领域的领土和国家统一问题,敏感的人权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对中国外交提出了很多现实而具体的要求。
以上分析从不同角度表明,中国外交突破其传统的思维定势与行为定势,拓展其更为广阔的外交空间,已经成为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而融入国际社会、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人文外交”;外交路径;外交?
[摘 要] 在当今世界,软实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自身的软实力,积极探索“人文外交”的新路径。本文从分析“人文外交”的现实背景出发,考察了它的具体内涵、基本特征与主要创新,并且通过分析中国“人文外交”的实际开展探讨了其相关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中国外交的活跃表现有目共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与近期的国际危机,更是将中国推到了世界外交舞台的中心。目前,中国外交尽显其人文特色,体现出了中国外交的成熟和自信。在奥运之后,中国提出了“人文外交”,并努力使之成为后奥运时代中国外交的一条新路径。
一、“人文外交”的提出
2008年10月,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中央党校所做的题为“奥运后的国际形势与外交工作”的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开展人文外交。积极扩大对外文化、、等领域合作和民间交流,进一步推进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加强同国外非政府组织、社会精英、智库和专家学者的交流,广交朋友,增进了解,消除误解。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争取国际社会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1]据考证,这是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人文外交”的概念。
2009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一次中外记者会上,杨外长特别谈到:在传统的地理区域外交之外,中国需要更加重视具体领域的外交,如外交、安全外交、人文外交、公共外交等等。他同时指出:加强“人文外交”,是2009年中国外交的三大任务之一。
在新版《中国外交》白皮书里,则进一步明确:在2009年,中国将大力开展“人文外交”,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合作和民间交流。[2]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文外交”的具体思路逐渐明晰,并且正在影响和指导着中国当前的外交实践。
其实,在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国领导人就曾多次提到要加强文化建设,积极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它对当前中国“人文外交”的提出,实际上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并明确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3](P36)要使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之际,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3](P21)并且要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3](P46-47)在如此正式的文件中使用“亲和力”这样的柔性词汇来描述对外关系,在我国国内尚属首次,由此可见中国党和政府在创新对外交流新思路、扩展外交新路径等方面的良苦用心和高度重视。
美国《世界日报》曾评论说:中国外交的这些新的任务,具体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交的新的要求,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重塑中国的国际形象”。[4]它实际上是中国打造世界强国的一种努力。
二、对“人文外交”的深度解读
“人文外交”新路径的提出和积极实践,体现着当今中国外交主导者对目前时代主题和世界局势的把握,也是在新的情况下所提出的外交新举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既是对中国传统外交的新调整,也是对中国外交所面临的新局面的积极应对。
首先,对“人文外交”提出的具体背景的解读。
北京2008奥运会的筹备和成功举办,给中国外交带来很多的启示。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曾透露:在2008年初,有关方面就有了“人文外交”的概念,北京奥运会则使这一思路更清晰。
一方面,北京奥运会所倡导的“人文奥运”的理念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西方人文精神的交融,重新唤起了中国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审视。
中国近百年来的,几乎都是学习西方的历史;从五四以来中国的新文化,几乎都是在反传统。而此次北京奥运会,却提供了反思、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机会。中国人通过“他者”反观自身,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信心正逐渐得以恢复,而传统文化正是“人文外交”的根基之所在。
另一方面,北京奥运会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外交”。众所周知: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初的国内南方地区的冰雪灾害、3月的西藏事件报道风波、5月的奥运圣火海外传递遭遇坎坷等等,令人难料。因为奥运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上述事件把所有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华侨的心前所未有联结在了一起。中国人民与自己的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这一时刻真正地体现了出来。有目共睹的是,中国人民成为这一年中国外交的坚强后盾。
如上所说,在“人文外交”具体思路的形成过程中,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一个最直接的推动因素。但与此同时,也不可忽视中国外交理念与外交实践的连续性、继承性。
从理论上分析,“人文外交”可谓民间外交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所谓民间外交,是指国家间非政府主体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它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一个充满智慧的创举。它为融化中美、中日之间的冰峰,促进中美、中日外交关系的建立,推动当时世界格局的改变留下了深刻印记,也为新世纪的中国的“人文外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国际间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兴趣,逐步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文化、思想领域。与此同步,中国人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出国留学、工作,与外国人进行各种直接的接触。中国人民在睁眼看世界的同时,对国际事务和本国外交的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因此,昔日的民间外交亟需整合资源、拓宽领域,“人文外交”便是其顺理成章的新的发展。
在考察“人文外交”的形成背景时,除关注其历史因素、时代特征外,还应该看到来自其国内、国际的影响与压力。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国内社会“凯歌式行进”的30年。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浪潮中,中国与世界一样,“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4]个人的社会地位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个人价值得到了普遍的承认。目前,中国的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外交的诉求有所增加,需要有了解的渠道、表达的机会和参与的平台。近年来,一些与此相关的交流平台日益活跃,逐渐形成了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使得他们能够“以间接而非直接的方式作用于外交过程”。[5]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日的中国吸引着世界的眼光。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宣示着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外界对中国贫乏的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还存在多种质疑的声音。在某些问题上,中国因此面临着巨大的影响和压力,如经济领域的能源问题,政治领域的领土和国家统一问题,敏感的人权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对中国外交提出了很多现实而具体的要求。
以上分析从不同角度表明,中国外交突破其传统的思维定势与行为定势,拓展其更为广阔的外交空间,已经成为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而融入国际社会、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相比中俄之间成熟的“人文外交”机制,中美之间的人文交流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近日,国务委员刘延东率代表团访美,希望借此机会把两国的人文交流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中国主张:中美之间建立健全人文交流机制,同时实现人文交流官民并举:在政府交流的同时,推动各种民间团体、和科研单位、、传媒以及青年等社会各界在人文方面的交流。
中日之间的人文交流,一直以来都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日之间形式多样的民间交流活动不断涌现,如“中日观光年”、“中日交流文化年”、“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等。2008年5月,中日双方还签署了中日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
随着近年中非之间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中非之间的”人文外交”得到了扎实的推进。2007年,中国文化部举办了“非洲文化人士访问计划”活动,为文化界人士了解对方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机会。2008年,大型中非文化交流活动“2008非洲文化聚焦”已在深圳市举行。
中欧之间“人文外交”的最新进展,要首推2008年10月所举行的第一届中欧文化对话。当时,来自欧盟成员国的著名专家学者、文化中心和私人文化机构的代表以及部分外交官,同中国文化界的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其主办者中国研究院与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计划今后每年分别在欧盟和中国举行这样的文化对话,使之继续发挥在双边人文交流方面的引领作用。
四、当前中国进一步开展“人文?外交”的制约因素
以上的具体分析说明,中国的“人文外交”在其理论上与实践中正在逐渐地发展。它同外交、外交、军事外交等等,一起构成了当前中国的总体外交。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人文外交”的具体地位还会不断地上升。但同时也要看到,因为“人文外交”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属性和思想内涵,以及它所承载着的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大使命,它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受到一些具体因素的制约:
其一,“人文外交”重视非官方的个人、民间组织的作用,而现实的状况则是我国的民间组织发展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严重不足,民间组织的具体身份、地位、布局和规划都有待规范;再者,即便是参与到外交过程中的个人和组织,其自身的修养、组织建设与能力的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二,“人文外交”打开了世界看中国的另一扇窗户,而窗户里中国自身的发展才是人们真正所关注的对象。一位政治家曾经打过一个比方,现在的中国就像刚成年的孩子:经济发展了,可以“自立”了,但“更要有自我改造和提高的内涵”。[9](P48)也就是说,中国还需要继续发展,中国还需要各方面的进一步积累和修炼。唯有如此,中国才能依靠自己的魅力真正“自强”起来,才能真正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总之,中国要解决其自身发展中的问题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其三,中国以往的对外交流工作,有其基于当时条件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其中既有体制因素,也有人的思想、观念因素。必须意识到,如果不及时地进行理念更新与体制规范,中国的“人文外交”很容易走上“宣传”的老路。即只讲形式,不求实效;外表光鲜,内容陈旧。实践已经证明,“传播力就是影响力”。[10]中国“人文外交”大格局的实际构建,必须首先解决其具体资源和途径的开发、创新问题。
推广“人文外交”,是中国对外事务在后奥运时代的一项长远战略。作为中国外交的新路径,应强调长期坚持,而不能仅仅寄希望于短期之内取得成效。同其他领域所开展的外交一样,“人文外交”的开展,需要进行外交理念的调整和外交制度的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它还需要调动包括非官方的个人和民间组织在内的多元因素的能动性,引导其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在国际社会里,中国建设和谐世界正面临着不少的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传统的民族和国家间的利益摩擦时有发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些挑战,既给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未来中国的“人文外交”施展其魅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
[1] 杨洁篪?奥运后的中国外交[N]?学习时报, 2008-10-06?
[2] 2009年中国外交白皮书将公布拟拓展“人文外交”[Z]? http://china ynet com/view jsp?oid=47942935&pageno=3,2009-01-20?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中国外交在“关键之年”的新角色?[Z]??2009-01-12, http://www chinanews com? cn/hb/news/2009/01-12/1523640? shtml
[5] 王逸舟?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N]? http://theory people com cn/GB/40764/63787/63791/4397209?html,2006-05-23?
[6] 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 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09-16?
[8]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王逸舟?世界政治与与中国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0] 李长春?在纪念中国电视事业诞生暨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http://news? xinhuanet? com/zgjx/2008-12/23/content_10545361? htm,2008-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