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基雅维里政治权术论的合理性——以《君主论》为例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0
一、 重视军队对于国家政权的作用
马基雅维里十分重视军队,“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军队,那里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相反,如果有良好的军队,那里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l1 J5 他认为,军队是法律得以有效施行的基础,对于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甚至极端地认为,作为君主,只需重视军事事务“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也不应该把其他事情作为自己的专业,因为这是进行统帅的人应有的唯一的专业。”在《君主论》的第 12~14章,马基雅维里着重论述了雇佣军、援军和混合军的弊端以及建设本国国民军的重要性,然后指出了君主在军事方面的责任。马基雅维里认为,雇佣军、援军和混合军都是不可靠的,君主要想夺取并巩固政权,必须建设自己的国民军。雇佣军之所以不可靠,是“因为这些雇佣军队是不团结的、怀有野心的,毫无纪律,不讲忠义,在朋友当中则耀武扬威,在敌人面前则表现怯懦。”_1j5 马基雅维里接着举了很多现实中由于使用雇佣军而遭受失败的例子,深深地感到雇佣军不但耗费巨大军饷,而且还有因作战不力导致兵变的恶果。至于援军和混合军,他认为,援军比雇佣军更为恶劣,而混合军比援军和雇佣军稍好,“可是比全部是本国的军队毕竟差远了” 。最后,马基雅维里得出结论说:“任何一个君主国如果没有自己的军队,它就是不稳固的。”关于国民军的建制,他给出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所谓自己的军队就是 由臣民、市 民或者属民组成的军 队。”这种由本 国人民组成的军队对于巩固政权无疑是最可靠的。
马基雅维里对于国民军建设的建议,是他本人在共和国政府“十人委员会”担任秘书时亲手创建国民军并取得巨大胜利的实践经验上得出的。上的佛罗伦萨曾经一再使用雇佣军、援军来进行国家的保卫战争,但与拥有自己武力的瑞士、法国等相比,佛罗伦萨甘拜下风。这种事实使马基雅维里认识到,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者只是运用外交上的纵横捭阖而没有本国的武力作后盾,是根本无法与统一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相抗衡的。因此,国家政权的巩固必须依赖本国军队。
二、狐狸和狮子的比喻
“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马基雅维里的这个比喻是遭到后人诟病的一个焦点,批评者普遍认为,这个比喻充分显示了马基雅维里的两面派——以狮子比喻君主的武力后盾,以狐狸比喻君主的不讲信用。但在当时腐化堕落的社会现实情况下,“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马基雅维里认为,遵守信义无疑是值得赞许的,但是经验表明,那些曾经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君主们并不遵守诺言,而且最懂得运用阴谋诡计,而最后征服了那些盲目守信的君主。他举例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除了欺骗人们之外,既不曾做过任何其他事情,也从来不曾梦想过任何其他事情,但他总是找到了上当受骗的货色。”总之,在守信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君主坚决不能遵守信义,但是君主又必须装出遵守信义的样子,笔者认为,这非但不是两面派的手法,而正是体现出马基雅维里本人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避免受到轻视和憎恨
马基雅维里说:“君主如果被人认为变幻无常、轻率浅薄、软弱怯懦和优柔寡断就会受到轻视。因此,他必须像提防暗礁一样提防这一切。”他认为,作为一国之君,需要具备令人信服的气质和大家风范。要得到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君主应该“在行动中表现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和坚忍不拔”。切不可刚愎自用、喜怒无常,或是遇事慌张、毫无主见。
马基雅维里又认为,君主即使不能做到受人民爱戴,但一定不能使人民憎恨,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当人民对君主心悦诚服的时候,君主对于那些阴谋无需忧心忡忡;但是如果人民对他抱有敌意、怀着怨恨的话,他对任何一件事,对任何一个人就必须提心吊胆。”在所有可能受到人民憎恨的恶行中,头等重要的是不能贪财好色。他说:“贪婪、霸占臣民的财产及其妇女,特别使君主被人衔恨;因此,他必须避免这两件事情。”在此基础上,他再次强调,最重要的还是君主不能侵占人民的财产,因为“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这句话虽然有些极端,但是马基雅维里的初衷仅仅是强调,财产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任意霸占人民的财产,必将激起民众对君主的极大憎恨,而这将对国家的统治造成重大威胁。
四、重视人民,造福于人民
马基雅维里十分重视人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与人民保持良好关系都是十分重要的。他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 由于人民的赞助而成为君主的话,他应该同人民保持友好的关系。因为他们所要求的只是免于压迫,君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的。但是一个人如果同人民对立而依靠贵族的赞助成为君主的话,他头一件应该做的事就是想方设法争取人民……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友谊,否则他在逆境之中就没有补救办法了。”如果君主认为,只要有坚固的堡垒就 可高枕无忧,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他看来,人民作为一个群体,要比贵族人数多很多倍,所以只有赢得天下人民的支持,国家的统治才能越来越稳固,但是如果不重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再牢固的堡垒对于巩固和维护政权也无济于事。 同时,他认为,在重视人民的基础上,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造福于人民。君主应该引进人才并奖励在各行各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一位君主必须表明自己是一个珍爱才能的人,引用有才艺的人们,对各个行业中杰出的人物给予荣誉。此外,他必须激励他的公民在商业、农业以及其他一切职业上,能够安心地从事他们的业务。”加君主还应该体察民情,“应当在每年适当的时日,使人民欢度节Et和赛会”。与民同乐,营造一种安定、祥和的气氛。他还要求君主应该会见各种行业和部族集团,这样可以拉近和普通百姓的距离,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措施的施行,能够极大地促进国家的,进而维护国家统治。
五、亲贤臣远小人
君主国家的统治离不开良好的大臣,善于任用贤臣而远离奸佞小人也是君主本人应该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马基雅维里特别强调遴选大臣的重要性。而在遴选大臣的过程中,君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否良臣,取决于君主的明智与否”。君主要做到慧眼识英才,真正将有胆有识而且忠诚可靠的人网罗到自己身边,让他们尽心尽力地为国家的繁荣与富强服务。
马基雅维里为君主们提供了一条屡试不爽的遴选 良好大臣的方法 :“如果你觉察该大臣想着自己甚于想及你,并且在他的一切行动中追求他自己的利益,那么这样一个人就绝不是一个好的大臣,你绝不能信赖他,因为国家操纵在他的手中,他就不应该想着他自己,而应该只想着君主,并且绝不想及同君主无关的事情。”在他看来,判断一名大臣是不是好大 臣,应该看他平时运用权力时的出发点,如果他仅仅是为了一己之利,那这样的大 臣就不是好大 臣,把国家大权交给这样的人必然会给国家统治带来危机;而如果一名大臣能够竭尽全力为国家、为君主着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大臣就是好的大臣,把国家权力交给他必然能够为国家和人民造福。他强调,必须远离前者,而对后者委以重任。
综上,马基雅维里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他的统治术也许从外表来看臭名昭著,但那只是为了实现祖国(意大利)的统一和富强而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说法。对此,著名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说得好 :“他的论 断的客观性、其坦率程度有时令人吃惊,但它是危急存亡之秋的时代标志,在那个时代,人们是难于相信正义或者相信别人有正义的行为的。我们如果从道德观念上衡量他而对他感到愤怒,那是没有必要的……马基雅维里毕竟能够为了自己的主张而忘掉自己。”
任何思想家及其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他生活的那个社会环境,都不可避免地以种种形式和内容反映那个时代的特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古人,一切都要符合“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则。对于马基雅维里政治权术论的评价也应如此。他的这种看似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理论虽然不断引起后人的激烈抨击,但他的理论其实是根植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社会现实之中,反映和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这才是我们评价其学说价值的有力依据,同时也是马基雅维里的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原因所在。
[]
[1]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6
上一篇:再审检察建议的现实困境和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