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以民为本”在中国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0
论文摘要:本文从社会普遍意识的角度,审视民本思想与古代统治思想的关系,指出:“以民为本”既然是百家共识,也是大众政治意识。就连大多数君主也承认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这表明民本思想不专属于某一个阶级或阶层,而是社会的价值共识。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学说,因而也是学术界最为关注的研究对象。现有研究成果几乎涉及民本思想的方方面面,也引起了经久不息的学术争鸣。最大的争鸣围绕民本思想与专制主义的关系展开。有四大类不同的观点,即民主主义说、反专制思想说、不同时期或不同思想家是民本思想分别属于民主或尊君思想说。实际上,上述分歧只是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民主思想的学术争鸣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民本”与“民主”都以“民”作为思考的基点,许多具体提法也有形似或相似之处,所以围绕“民本”是否属于“民主”的争论最有代表性。
笔着认为,全面、准确地回答民本思想与专制主义的关系问题,必须坚持与逻辑的统一,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借鉴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方法和范畴,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更广泛的历史材料,对民本思想进行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系统研究。其中研究民本思想与统治思想的关系是主要途径之一。为此,本文提出一个新的角度:从社会普遍意识的角度,审视民本思想与统治思想的关系。
一、 从“民本”的核心理念谈起
揭示社会普遍意识的内涵、结构、特点必须首先分别系统研究统治思想、经典思想、社会思潮、各种类型的精英思想及社会个阶层的心态,然后通过仔细的比较,找出其共同的内容、结构和逻辑。换句话说,必须研究社会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思想与意识,并在这个基础上揭示其共同的取向、思路和方式。
以往的研究将许多学派、许多思想家排斥在民本论论的行列之外。然而经过收集与研究,笔者有一个基本估计: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确是社会普遍意识。它具有超越学派、超越阶层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是古今共识、百家共识、大众共识。
“民本”是“民惟邦本”、“以民为本”的简化。学术界用它来概括中国古代与这类命题相关的一套政治思想。这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学术概念经常被人们使用。例如,梁启超提出“民本主义”这个概念,并用来讨论先秦相关的政治思想。
二、“立君为民”获得普遍认同
在民本思想的理论框架中,立君为民是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就理论功能而言,这个命题,从设君之道的角度为以民为本提供了终极依据,而以民为本、政在养民等思路都可以从这种设君之道内在逻辑中推导出来。事实上,古代许多思想家也常常援引立君为民,论证重民、爱民、 亲民的治国之道、为君之道。因此,可以依据是否认同立君为民,准确的判定是否主张以民为本。
在中国古代,立君为民是获得普遍认同的政治命题。在民本思想的三个基本思路中,立君为民这一条的了;理论色彩最浓,权威性和说服力最强,影响也最广泛。但是,迄今为止,各种研究民本思想的著作普遍没有把相关的思想摆在最重要的地位,并给予深入的分析。许多论著甚至根本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君主制由何而来?设君的目的是什么?君主有什么主要职责?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识是:君主为天下民众而设,其主要职责是治理民众,安定民生,抚育万民。
三、“以人为本”是百家共识乃至社会普遍意识
笔者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在中国古代,不仅立君为民、为公、为天下是百家共识,而且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也是百家共识。甚至不难由此推导出这样一个判断: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获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共识。
儒家是民本思想的主要阐发者和宣扬者。在儒家经典和历代名儒的著作中,可以明确无误的找到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天作君师”、“民惟邦本”、“政在养民”等均见于儒家经典,“富民足君”、“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著名思想命题及君民一体、利民则利君、君养民、民养君、君不可与民争利、得民为君之类的思想都书写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历代大儒的著作之中。一般说来,儒家学者普遍自称“与孔子同道”,并以《五经》等经典著作为“取道之原”。由此不难推定:祖述尧舜、崇奉经典、膜拜孔圣、师法宗师的儒家学者无不一例外地是民本论者。春秋以前,《尚书》《诗经》等是主流文化的重要的载体。汉唐以来,儒家是官方学说,儒家经典是学校必读书。可由此推定:中国古代大多数读书人都曾受到民本思想的熏陶。
就现存文献而言,最早提出或明确主张“以民为本”的不是孔孟大儒,而是其他学派的思想家。《老子*三十九章》的“贵以贱为本”显然是统治者以臣民为本的高度概括,它使以民为本的思想高度哲理化。属于法家文献的《管子*霸言》有“以人为本”说。《吕氏春秋*务本》有宗庙之本在于民“说。由此可见,当时的思想家们普遍主张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百家共识,这表面民本理念不属于一家一派。实际上,“以民为本”也是大众意识,它不专属某一个阶级或阶层,而为社会所共有,是一种社会扑普遍政治意识。
四、历代帝王大多认同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
在各种研究民本思想的论著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事实被忽略:古代帝王大多认同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在翻阅了史,笔者可以确认:除个别愚不可及的帝王外,大多数帝王认同民本思想,至少在理论上、口头上不会否定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亦可以断言:一般说来,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第一,最早提出并宣扬民本思想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的是统治者。
第二,将民本思想理论化乃至哲理化的是统治思想的代言人。
第三,历代统治者无法漠视作为百家共识乃至社会普遍意识的民本思想。
第四,大多数帝王认同乃至宣扬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
五、暴君大多也在口头上认同民本思想
可能会引起争论的是:一些暴虐的王朝、许多公认的暴君是否认同“以民为本”?对此,笔者的研究心得是:除秦二世等极其愚蠢的皇帝公然打着“极欲”的旗号施外政,大多数哈至少在口头上承认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其中包括一些声名狼藉的暴君。
先看一看秦朝。这大概是最有争议的事例。迄今为止,笔者尚未发现有人认为秦朝的统治思想中包含着民本思想的因素。
在秦朝统治思想中是否有民本思想的一席之地?秦始皇是否知晓“以民为本”的道理?人们很容易做否定的答案。按照以往流行的说法,秦始皇是一个信奉法家的皇帝。法家主张“弱民”、“独断”,秦朝实行君主集权,秦始皇多有虐民暴政。这样的学说、这样的朝代、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讲究“以民为本”!
这种推断失之于简单化,归跟结底源于对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特点缺乏全面的深刻的了解。笔者就曾一度犯过这种错误。然而依据《史记》的有关记载分析,秦始皇很可能认同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并一度推行过相关的政策。
从现存的秦朝史料中找不到有人宣扬“以民为本”的直接证据。但是,如果全面考察秦朝统治思想的本末源流,就可以不无根据的推定:秦始皇知晓“以民为本”的道理。他至少在口头上是认可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的。可供的简单事实有:
事实一:如前所述,自商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一直是统治思想的组成部分。
事实二:秦朝的统治思想具有以法家为主、兼采百家特征。
事实三: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民本思想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
事实四:秦始皇君臣的政治意识中包含着民本思想的基本要素。
事实五:有迹象表明秦始皇曾一度实行重民政策。
限于篇幅,暴君亦讲民本之例就不多说了。以上的事实已可以表明,民本思想对历代王朝的制度设置、统治方略、施政原则及实际政治的过程有深刻的影响。诸如在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中都有负责采集民意的机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王朝盛世都与民本思想的贯彻有一定的关系;在朝堂议政和国家政令中,民本思想经常被引用;许多君主规范(君道)、官僚规范(臣道)与民本思想有关等等。从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如果把统治者的有关言行统统简单地斥为“挂羊头卖狗肉”式的招摇撞骗和“挂金字招牌”式的粉饰统治,是无法合理的解释中国古代史上许多重大政治现象和思想现象的。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 先秦政治思想史》
《资治通鉴》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下一篇:关于“十一五”计划发展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