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非种仁部位甲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5-19

  3  结果

  3.1  共有峰的标定对上述条件下的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比较,找出比较稳定的共有峰共12个。见图1。

  3.2  共有峰和重叠率计算在计算重叠率时,以第1批样品色谱指纹图谱作为标准药材,其他批次的药材与其对照来计算共有峰和重叠率。共有峰的结果见表3。表3  10批样品的色谱指纹图谱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略)

  将各样品的相对保留值均一一列出,可清楚的看到他们之间的共有峰情况,同时可计算出各批样品中峰的重叠率。色谱指纹图谱重叠率(Rate of overlap: Rov)是从质的角度考虑待测样品与标准样品之间的相关性。其计算公式为:重叠率(%)=(共有峰数×2)/(标准药材峰数+待鉴药材峰数)×100 %。
   
  计算得10个批样品的重叠率从第1批到第10批分别为100%,59.65 %,64.62 %,64.71 %,58.06 %,63.49 %,80.56 %,72.73 %,86.37 %,64.62 %。

  3.3   八强峰色谱指纹图谱八强峰是指某样品的色谱峰中相对面积值Sr较大的前8个色谱峰。通过分析八强峰的数据可以以量的角度对比不同批样品和不同部位之间的差异。其八强峰结果见表4。表4  八强峰结果(略)

  从表4可以看出,上述八强峰的峰面积百分比均低于80 %,八强峰的含量较低。其中相对保留值α为1.000、0.277的峰为10批样品的共有峰,表明这两种组分为薏苡的最主要组分。α值为0.376和3.864的色谱峰为10个样品所共有,其中该峰有7个样品已进入八强峰。10批样品的八强峰顺序有很明显的差别。

  3.4  特征指纹峰在样品中均存在的色谱峰可以认为是该品种所特有,被称为特征指纹峰。特征指纹峰的入选条件,首先应该是全部样品所共有,其次是90%以上样品所共有。
   
  根据特征指纹峰的选择原则,确定10批或9批药材所共有的色谱峰为薏苡药材的特征指纹峰。符合以上条件的色谱峰共有13个。这13个特征指纹峰包括了2个八强峰。这13个色谱峰可作为判断薏苡的群体特征峰。其余色谱峰为部分样品所共有,可作为不同样品的特征峰。

  3.5  相似度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对各批样品色谱图的原始数据文件进行分析,以10批样品生成的对照谱图(平均值法)作为对照模板,计算各色谱图的整体相似度。10批被测样品的指纹图谱和测定结果见表5。表5  10批样品的相似度计算结果(略

  从表5可以看出,除S2、S5、S8外其他7个批次的药材相似度均在0.88以上,其他7个批次甲醇提取部位的相似度较高。

  4  讨论

  4.1  样品制备方法及检测条件的考察分别考察了甲醇回流、甲醇超声、氯仿浸润甲醇超声、氯仿超声甲醇溶解、甲醇超声后挥去甲醇再用甲醇溶解等方法制备样品,结果选择甲醇超声后挥去甲醇再用甲醇溶解的方法制备的供试品,峰面积较大,且能够较全面的反映薏苡药材中化学成分的信息,效果较好,故采用甲醇超声后挥去甲醇再用甲醇溶解的方法。
   
  本实验采用甲醇—水梯度洗脱系统,分别考察了0.8, 1.0, 1.2 ml·min-1  3个流速, 1.0 ml ·min-1  分离效果较好;分别考察了15, 25, 35 ℃柱温时的分离效果, 30 ℃柱温时分离效果较好。

  4.2  检测波长的选择在按“2.2”项制备样品溶液,在“2.1”色谱分离条件下,对薏苡甲醇提取物进行了PDA 200~400 nm紫外扫描, 参考波长—时间—吸收强度三维色谱图,并比较不同波长的色谱图,主要考察色谱图丰度、基线稳定情况,最后选择波长为263 nm。
   
  用建立的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10批不同产地的薏苡药材甲醇提取部分的指纹图谱,并用特定的数字化技术对HPLC指纹图谱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了薏苡药材的12个特征指纹峰,计算了10批药材的重叠率和相似度。研究结果表明,用重叠率和相似度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并不完全相同。通过对各批药材的指纹图谱测定结果的分析,发现不同产地间药材差异很大,提示产地对薏苡药材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260.

  [2]李杨汉.禾本科作物形态解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488.

  [3]贾敏如,李星炜.中国民族志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74.

  [4]Chang,H.C,Y.C.Huang,W.C.Hung. Antiproliferactive and chemopreventive effects of adlay seed on lung cancer in Vitro and in Vivo [J].J.Agric.Food Chem. 2003,51: 356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