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葵扩繁体系建立的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袁源,何瑞,詹若挺 时间:2015-05-19

  4.2.3 组培品与野生品的比较从对组培和野生球茎的对比研究发现野生球茎的大小对发芽有较大影响,小球茎通常发芽率不高;而组培的无论大小均能发芽,只是大球茎发芽较早,出苗较整齐。野生球茎栽培须在3~4月份进行;而组培不受季节限制,一年四季播种均可正常发芽,生长发育。在相同条件下,组培球茎生长优于野生[11]。

  试管苗具有一株多叶的特性,其中从叶片诱导所得的试管苗连续转管6代以上仍能保持一株多叶的现象。且摘取一片老叶后,可在叶柄基部内侧再生出一片新叶。说明人工培育的试管苗用于生产可能提高药材产量[11]。

  凌征柱等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分析组培和野生栽培苗的可溶性蛋白,发现组培与野生栽培苗在8条谱带中有7条基本一致,另1条仅有量的变化,认为组织培养栽培苗与野生引种栽培苗可视为同种药材[4]。如今认为所得到的条带应进行测序才能断定是否为同种药材。

  5 其他

  5.1 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据文献报道,青天葵化学成分已通过成分预试和采用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电泳法以及质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预试验检识出青天葵中含黄酮类、有机酸、酚类、糖、多糖、蛋白质、香豆精及内酯类等化合物;其中以薄层层析结合特征反应检测到有黄酮醇类化合物[12]。甄汉深等通过预试检识认为青天葵中还含有氨基酸、皂苷、鞣质、甾体或三萜类等化合物[13]。黄红兵等采用薄层色谱法从水提液中还鉴别出亮氨酸、天冬氨酸、组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成分以及黄酮类和生物碱类化合物,并采用分光光度法建立了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12]。胡延松等亦检出了氨基酸成分[8]。杜勤、赵珊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青天葵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分别得到53、55种成分[14,15]。甄汉深等对青天葵醋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提纯,得到5个化合物单体,并对其中两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工艺的优选;卢传礼等分离青天葵的酚性成分,鉴定出5个化合物单体,其中2个已得到分离[16,18]。

  过往文献中通过对青天葵药材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等物质质量进行比较研究,已初步建立了青天葵的质量标准[19]。

  通过扩繁得到的栽培品能否在临床应用中代替野生品,应通过化学手段和药理、临床实验建立相关标准来最终确定。

  5.2 药理药效青天葵性平,味苦、甘,归心、肺、肝经。具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健脾消积、镇静止痛、散结消疬等功效,对治疗小儿肺炎有特效[2]。 近年青天葵临床研究多以治疗肺部疾病为主。药理实验结果表明青天葵能延长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潜伏期,具有镇咳作用;青天葵还能延长“乙酰胆碱-组胺”性哮喘豚鼠呼吸困难的潜伏期和引喘潜伏期,具有平喘作用,临床上对哮喘及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20]。

  另报道,青天葵对治疗风湿肺热型肺炎、急性前庭大腺炎、鼻炎有一定效果,对幽门螺旋菌有抑制作用[12]。近年研究热点为该植物所含的抗肿瘤活性及相关有效成分[21]。

  随着临床用量日益加大,扩繁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青天葵药材资源缺乏的压力。通过药理作用的验证,可找出青天葵的主要活性物质,为制订更完善的质量标准打下基础,同时也是扩繁技术成熟与否的检测手段之一。

  6 讨论

  综上,由青天葵的品种鉴别,种质资源分布,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报导可知,通过组织培养可达到快速繁育,扩大生产的目的。如能建立可推广的青天葵扩繁体系,将为突破青天葵资源贫乏濒危的瓶颈打下基础。这对扩大其药材供应,保护野生资源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青天葵与其它兰科植物一样靠球茎无性繁殖,这种增殖方式在兰科植物工业化上尤为重要,经过优选培养基可提高球茎的增殖率。组织培养相关文献集中在如何大量培育新球茎及试管苗的报导上,对是否可以选择其它器官如茎段,花粉,花药等做外植体尚未有相关报道;现有的质量控制集中在生药学以及药典常规项检测上,新生药材的化学成分组成是否发生改变,药材质量能否达到药用标准尚未见到相关文献。

  展望未来研究着重点:青天葵的植物学特征决定了其单位面积产量很低,在人工栽培条件下提高其产量需要一整套综合管理措施。同时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及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下一步应该把加强青天葵的药材质量控制,建立保持原药材药效的扩繁体系作为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 杜 勤.青天葵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2] 陈蔚文,徐鸿华.岭南道地药材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326.

  [3] 周秀佳,徐宏发,顺庆生.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精)[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276.

  [4] 朱 华,林芳花,黄茂春,等.青天葵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42.

  [5] 乐 凡.青天葵的真伪鉴别[J].黑龙江中医药,2006,6:46.

  [6] 梅全喜. 青天葵的资源、栽培与鉴别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8,19(18):1426.

  [7] 杜 勤,徐鸿华,王振华.人工种植青天葵生长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药材,2005,28(10):869.

  [8] 黄 松,陶 艳,蒋东旭,等.青天葵的药学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453.

  [9] 杜 勤,王振华,徐鸿华,等.施肥对青天葵生长的影响[J].中药材,2006,29(2):106.

  [10] 杜 勤,陈文利,王振华,等.青天葵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1):812.

  [11] 魏智强,杜 勤.青天葵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5):96.

  [12] 梅全喜.青天葵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2239.

  [13] 甄汉深,莫缓恒,周燕园,等.青天葵化学成分定性鉴别的试验研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1):53.

  [14] 杜 勤,王俊华,王振华,等.青天葵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3):225.

  [15] 赵 珊,陈 奇.青天葵挥发油成分分析[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5):383.

  [16] 甄汉深,周燕园,袁叶飞,等.青天葵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2007,30(8):942.

  [17] 卢传礼,周光雄,王恒山,等.青天葵中酚性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9,32(3):373.

  [18] 周燕园,甄汉深,袁叶飞,等.青天葵中两种黄酮提取工艺的正交实验优选[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1862.

  [19] 王振华,杜 勤,徐鸿华.不同品种青天葵药材质量标准的比较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1):59.

  [20] 杜 勤,叶木荣,王振华,等.青天葵镇咳、平喘药理作用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1):45.

  [21] 甄汉深,周燕园,袁叶飞,等.青天葵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3):3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