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中西医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麻世杰 时间:2017-02-28
摘要: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导致锥体外系的一系列症状,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体位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外伤和强烈的精神刺激为常见的诱发因素。
关键词:帕金森病   中西医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导致锥体外系的一系列症状,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体位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外伤和强烈的精神刺激为常见的诱发因素。此病好发于50~60岁之间的老龄人,男性多于女性,少年发病少见。大多缓慢发病,渐渐发展。病程可逾数年甚至数十年。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颤病”、“内风证”范畴。颤病古称颤振、振掉,又名“脑风”、“摇头风”。《素问 风论篇》有“脑风”之名,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证治准绳 杂病 颤振》云:“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张氏医通》谓:“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
        【病因病机】
        (一)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肝、肾、脾、髓、脑亏损,阴血不足,风邪内动、夹痰、夹瘀、夹热为患。主要是由于肝肾精血亏虚为主;年老体弱,或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郁化火,耗伤肝肾阴精;或因外感温疫邪毒、长期服用药物直接损害肝肾;禀赋不足或嗜欲无度,摄生不慎,耗竭肾精;忧思伤脾或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或劳倦过度,耗伤脾胃之等多种因素长期相互影响,导致肝、脾、肾俱虚,发生退行性改变,肝肾阴精亏则筋脉失荣,髓海不足;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荣于脑,虚风内动,发为震振。或脾虚生痰,气虚、气郁、病久致瘀,痰瘀内停,浊邪久留于内,缠绵不解,化为死血、顽痰,阻滞脑窍、经脉,筋脉失控,发为本病。肝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占首要地位,肝的血液充盈,才能养筋;筋得其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也就是说,肢体运动的能量来源,全赖于肝的藏血充足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因此,如果肝阴不足,阳亢化风或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所养,可出现手足振颤、屈伸不利等见症。
        总之,本病病位在肝,涉及心、脾、肾、髓、脑,以肝肾不足为本,正虚邪恋,虚实夹杂,总属本虚标实。 
随病程的进展,本虚之象逐渐加重,初期多以实邪表现为主,可见痰热内阻、血瘀动风之象;随病情逐渐加重,气血两虚、血瘀动风之象逐渐显露;病情发展至中晚期,病情严重,肝肾不足、血瘀动风之象为重。本虚标实互相影响,导致本病缠绵难愈。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