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第二心脏”与健康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娟 时间:2017-02-28
        2 通过饮食改善微循环
        近年来,关于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的相关危险因素3000余例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过度食盐、过度食肉、大量饮酒、蔬菜摄入不足以及肥胖可以导致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危险性增高,而男性较女性更具危险性。基于这些资料,提出下面的预防措施。
        2.1  控制食盐量  WHO提倡每日摄盐量在6g以下。过度摄盐导致血粘度增高-长期过量摄盐可导致血浆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而影响血浆粘度。研究表明过量盐负荷会促进动脉管壁摄钠,并因盐、水的大量储积而致血管壁肿胀损伤,这种损伤会使血浆水分外移,血液浓缩,血红细胞压积升高,产生全血粘度升高。长期过量食盐可使血液保持高渗状态,通过细胞间液的中继作用,细胞内液逐渐外移,使机体发生高渗性水合作用,并导致细胞脱水,这样既会增加细胞内粘度又可引起细胞刚性增大而变形性降低,进而导致血粘度上升。
        2.2  控制肉类食物的过量摄入,控制体重的增加  长期过食肉类(主要是质量较低的猪肉)可以增加脂肪的摄入,而经脂代谢合成的血脂势必随之而增高,肥胖者因同样的原因血脂明显增高,血脂的增高导致血粘度增高:(1)胆固醇等血清中脂类大分子物质的含量增加,而以其固有粘度引起血浆粘度增高;(2)高血脂使α2-抗纤溶酶活性升高,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而使血浆粘度增高;(3)高胆固醇使红细胞膜上的胆固醇/磷脂比值升高,膜流动性下降,加之内粘度升高引起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而使全血粘度增高;(4)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的桥联作用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而全血粘度增高;(5)血脂增高还可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增强而全血粘度增高。血脂对全血粘度的影响较对血浆粘度的影响更为突出。
        2.3  控制饮酒量  饮酒造成的肝脏疾患可使红细胞膜的变形能力下降而血粘度升高,主要是由脂代谢的异常以及脂肪酸、胆固醇和磷脂在细胞膜上的异常分布(胆固醇增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所致。
        2.4  尽量增加蔬菜的摄入量  蔬菜的摄入量不足可导致血粘度升高,在我们日常进食的蔬菜中,含有大量防御性抗氧化物,如维生素C、A、E、β-胡萝卜素、硒、铁等,它们可以使体内过氧化物还原,使自由基失去活性,而体内过氧化物及自由基可以直接造成细胞膜磷脂成分的改变,使细胞膜脆性增加,流动性降低,变形能力下降而血液粘度升高。故而当进食蔬菜较少时,防御性抗氧化物摄入不足,过氧化物及自由基产生过多引起血粘度的异常改变。
        2.5 宜多吃鱼:鱼油中的EPA(二十碳五烯酸)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血液的稠粘度,防止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鱼肉富含甲硫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及牛黄氨酸的鱼类等优质蛋白,有改善血管弹性、顺应性及促进钠盐排泄作用。此外,富含W-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脂质沉积及改善纤溶功能。
        2.6 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富含精氨酸补肾填精食物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管舒张因子--氧化的合成,减少血管损伤。这类食物有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
        2.7 多吃富含叶酸食物: 若膳食中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6、B12,会使血中高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补充叶酸对降低冠电讯病和中风的发病率有重要作用。专家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血管病人,应注意多摄食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红苋菜、菠菜、龙须菜、芦笋、豆类、酵母及苹果、柑桔等。
        2.8 多摄入天然抗凝与被动脂食物: 摄食此类食物有助减少心肌梗死与缺血性中风。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黑木耳及含吡嗪类物质如大蒜、洋葱、青葱、茼蒿、香茹、龙须菜及草莓、菠萝也有一定的抗凝作用。番茄红葡萄、桔子中含少量类似阿斯匹林水杨酸抗凝物质。被动脂食物有螺旋藻、香芹、胡萝卜、山楂、紫菜、海带、核桃及橄榄油、芝麻油等。[4] 
参 考 文 献 
[1](2002.10.10)健康报.
[2]生理学(5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北京.
[3]健康之路.
[4]http://www.aliyiyao.com/topic/xnxg/xnxgjbzs/xnxgjbys/134164.html.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