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解剖生理学基础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克强, 张重军 时间:2017-02-28

  3  讨论
    
  综上所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和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可以用阴阳两方面来加以概括说明。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就体内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上部的心肺属于阳,下部肝肾属于阴。具体到每一个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2]。
    
  笔者认为,脏腑之阴阳,即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动态平衡作用,即:使脏腑功能增强、血流加快为阳,反之为阴。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是脏腑阴阳学说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人体对于疾病是一个不断自我侦测、自我调整的过程,因此,调整是机体对付疾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种调整主要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自动完成的。
    
  神经系统对脏器的调整是基于以下两点实现的:①内脏的病变是通过植物神经自动侦测和自动反馈的;②机体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自动完成的。
    
  由于中枢神经对病变脏器的定位不准和脊髓节段神经分布的特点,如交感干、同一节段支配多个脏器,多个节段支配同一脏器、神经节转换神经元等,一旦有的脏器出现功能异常,植物神经系统对该脏器进行调整时,就会出现对多个脏器的调整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多脏器调整”。多脏器调整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理论的解剖学基础。
    
  多脏器调整的结果,使得本来功能平衡正常的脏器变得不正常(功能增强或者减弱)。笔者认为,多脏器调整是中医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理论的解剖学基础。当某一脏器出现功能异常,比如虚或实(功能的强弱),机体本身就会对这一脏器自动进行调整。
    
  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六腑因为担负着日常消化吸收以及排泄的主要任务,因此,更容易影响到机体的阴阳平衡,六腑功能的改变对机体阴阳五行平衡影响更大、更明显。当然,多脏器调整虽然对机体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令机体逐渐恢复正常的,但是如果调整过度,则会导致各种病理现象。例如,当胃肠功能(暂且简单的以功能论)不足时,植物神经就会对胃肠功能进行调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以加强其功能,这种加强包括增加胃肠蠕动和促进血液循环,与此同时,抑制了心脏功能,加强了肺功能。按照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心功能被抑制则表现为心血不足,会导致血虚无以滋养于脾,致脾气虚弱,表面上看,是脾气虚弱导致的胃肠功能下降。实际上,是因为胃功能虚弱,植物神经对其调整的同时,抑制了心的功能,与此同时,加强了肺的功能。可以理解为金(肺)反侮火(心),同时对肝脾肾都有影响,从而打乱了五脏之间的动态平衡。因此产生了五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现象(见图2)。

  因此,机体的“多脏器调整”是脏腑疾病相互影响的基本原因,也是这一中医理论的解剖学基础。一旦机体自身无法调整到正常的状态,就会呈现出各种中医所讲的病理状态则需要人工参与此种调整的过程—中医治疗。
    
  所以,中医治疗是植物神经级别的调整治疗,其先进性和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刘 方,冯国灿,许明新,等.人体解剖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26.
  [2]贺志光,刘德博,刘丽华,等.中医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