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玉花 时间:2014-06-01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审计 监督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正在向国际标准靠拢。内部控制作为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增强企业在改革浪潮中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求企业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还没有达到能够使企业各类决策权力、各项业务过程、各个操作环节和各个企业人员的行为都处于紧密的内部制约和监控之下的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水平,如:内部控制尚未形成覆盖各个部门和环节的系统,还有薄弱点和空白点;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不够,互相衔接也不够严密;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理论上忽视对企业内部控制及其风险的研究,导致实际管理工作中对内部控制的疏忽和松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控制环境失败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效果的好坏。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或控股股东现象严重,缺乏必要的约束;二是对内部控制不重视,缺乏内部控制理念;三是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企业制度不健全。
  2.风险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很多企业长期以来是在国家行政干预下开展各项业务的,其风险全部由国家承担,尤其是对新项目、新业务、新机构的设立缺乏严格的风险考察和评估。对企业的分析多限于对过去的经营和财务资料的审查,对企业未来风险预测不够,风险的估测技术落后,主观判断多,科学方法少,难以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状况。
  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将会成为强者蚕食的对象。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经济环境背景下,企业如不加强风险控制,用制度管理形成自我保护机制,必将面临危机和困境。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则是企业拓展业务和防范经营风险的最现实的保障,对增强企业实力、有效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
  3.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内部审计是经济监督的再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但是,纵观我国内部审计十几年来的发展,结合对企业调查,我们发现,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未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其存在问题有:组建的非资源性、独立性不够、重审计监督轻服务建设等。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所谓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是指重大影响因素。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其主要内容包括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具体可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摆脱原来依附于资本所有者的地位,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应在市场上形成。职业化与市场化的有机融合才能塑造出一批具有竞争观念、风险观念、责任观念的经营者队伍。为此需建立一整套的适应制度,包括资格与类级制度、聘任与解聘制度、年薪股权制度等,形成经营者市场化和职业化的根本基础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