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有权分享安排与企业业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年志远 杨春霆  时间:2014-06-01
    (一)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形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1)奖金分享安排形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奖金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形式。奖金分享安排形式可以把经营者和生产者的收人与企业的业绩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地提高企业业绩,以求获得更多的奖金。奖金虽然可以激励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但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即容易造成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长远业绩提高。

    奖金发放周期决定激励时间长短。奖金发放周期长,激励时间也长;周期短,激励时间也短。激励时间与奖金发放周期呈正相关;奖金发放的数额决定激励作用的大小。奖金数额大,激励作用也大。奖金数额小,激励作用也小。奖金具有一定的刚性,所以,只有当奖金的数额逐渐增加时,激励作用才会不断增强。若奖金数额不能逐渐增加,其激励作用将逐渐减弱,甚至丧失。
    (2)利润分享安排形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利润分享是把利润分享给雇员的分配制度。利润分享安排的直接原因是支薪制存在内在缺陷—物质资本所有者独享企业所有权所带来的劳资关系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昂监督成本和代理成本。利润分享实践有递延式利润分享、直接现金式利润分享和股票分配式利润分享。
    利润分享安排只表明经营者和生产者可以按事先约定的比例分享企业的利润,但事实上能否分享到利润,还取决于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实际工作状况。只有他们为企业创造了利润,才能够真正分享到利润。利润分享计划把经营者、生产者和企业联结成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企业的利润可能是盈利,也可能是亏损,所以,经营者和生产者所分享的利润也就既可能是盈利,又可能是亏损。这种制度安排,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3)红利分享安排形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红利是企业利润的一部分。红利发放的对象是企业的物质资本出资者。红利有现金红利和股票红利两种。红利可以对物质资本出资者产生两种激励:一是直接激励,即激励出资者为追逐红利而关注和参与企业活动;二是间接激励,即激励出资者把红利转化为投资。间接激励的动因是出资者为获取长远的利益而放弃暂时的利益,支持企业少发红利,或不分红利,而把红利转作投资。投资增加将使企业业绩大幅度提高,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就是企业股票价格不断上涨。股票价格上涨,将使出资者获得较大的股票差价收益。这些收益要远远大于过去少获得的红利。
    (4)股票期权分享安排形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股票期权是以长期企业业绩为基础的企业剩余分享形式。这种长期的激励手段可以较好地克服经营者的短期机会主义行为。当然,股票期权安排形式能否给经营者带来真实收益,完全取决于经营者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经营管理水平高,企业价值升高,企业股票的价格就会不断上升,经营者就会获得高额的收益。反之,经营者将无利可图。拥有股票期权的经营者,为了多获得收益,会努力提高企业业绩。由于股票期权计划至少要在1年以后才能实现,所以股票期权具有长期激励的特点。股票期权把经营者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牢牢地捆在了一起。经营者拥有的股票期权数额大,激励作用也大;拥有的股票期权数额小,激励作用也小。因此,企业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股票期权数额,以实现预期的激励效果。
    (5)员工持股计划分享安排形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员工持股计划是美国律师卡尔索提出的企业剩余分享形式,即在公司财务上给雇员一种赊账,使其获得股份,雇员将来再用这些股份的收益偿还赊账。员工持股计划使经营者和生产者成为企业的出资者,所以,充分调动了他们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经营者和生产者为了能在未来获得较大的股票差价收益或红利,会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业绩。企业业绩提高以后,既可以获得较多的红利,又可以获得较大的股票差价收益。因此,经营者和生产者都有积极性提高企业业绩。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与持有的股票数额成正比。持有的股票数额越大,积极性越高。一般而言,经营者持有的股票数额应大于生产者持有的股票数额。
    (二)归属性控制权分享安排形式甘企业业绩的影响。
    (1)重大事项决策权安排形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物质资本出资者直接承担着企业的剩余风险,所以,物质资本出资者应该拥有主导性重大事项决策权。重大事项决策权是企业归属性控制权中的最高权力。物质资本出资者行使重大事项决策权的方式是股东大会。股东大会对企业经营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重大事项决策权安排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出资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业绩提高。
    (2)企业经营管理权安排形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经营者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经营者是指经理人,广义经营者是指董事会和经理人。这里是指广义经营者。在公司制度下,企业经营管理权可以分解为经营决策权和经营指挥权。经营决策权由董事会掌握,以董事会集体决议形成;经营指挥权由经理人掌握,具体贯彻董事会的经营决策,在董事会议定的范围内实施日常经营管理。经营指挥权激发了经理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业绩提高。但是,董事会和经理人各自追求的目标不同:董事会要求经理人尽职尽责,实现企业业绩最大化;而经理人所追求的是自身的收益最大化。因此,董事会还应授予经理人企业剩余索取权,以激励经理人实现企业业绩最大化。另外,还应允许生产者和债权人进人董事会,分享企业经营决策权,抑制董事会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经营决策的效率。
    (3)监督控制权安排形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物质资本出资者、生产者和债权人应分享监督控制权,从多角度监督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提高企业业绩。生产者是企业的“内部人”,掌握信息比较充分,可以进人监事会分享监督控制权,对经营者形成较强的监督;债权人也应进人监事会分享监督控制权,监督经营者资金使用质量和效率,提高企业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