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行业会计比较》的课程定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淑敏 时间:2014-01-03

      [摘要]为了满足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就业于各行各业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高职会计专业开设《行业会计比较》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如何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关键词]行业会计 实践性 教学方式
  
  在我国高职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行业会计比较》已经成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行业是企业或经济单位按其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的职能划分的结果,通常的行业有农业、工业、商品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建筑安装业、房地产开发业、宾馆旅游业、金融业等。各类行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组织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是形成行业会计的客观基础。尽管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各类企业会计核算标准统一的目标已经实现。但不可否认,由于各行业具体的经济业务的不同,在实施统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仍需要对各类企业的特殊会计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以保证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各类企业的有效执行;况且,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各类企业也需探索与所属行业特征相符的现代会计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对于作为直接与社会接轨的会计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有相当大的比例就业于非制造业企业,那么,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以制造业企业为例的通用会计课程之后,开设《行业会计比较》是满足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需求的需要,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与能力的职业性需要,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需要。
  然而,随着我国企业会计与国际接轨,最终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目标的确立,通用会计教学已成为主流,在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按会计学的内容层次结构设置课程,很多高职院校尽管开设行业会计课程,但无论是数量还是学时都大幅度下降,不同行业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仅进行流于形式的简介,如蜻蜓点水,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将重新审视《 行业会计比较》的开设意义及引入先进的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众所周知,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会计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目标,加强应用性会计实践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会计主干课程框架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行业会计比较。其中,在完成前三门课程教学后,通常都要进行以制造业为主的校内会计模拟实习,可以是手工模拟实习,也可以是先手工实习再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而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再安排一个学期的校外实习。《行业会计比较》作为学生毕业之前最后一门会计专业课,旨在拓宽学生就业范围,也是学生的学校教育与步入社会之间的桥梁。
  如何理解《行业会计比较》的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与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呢?首先,以五年制高职为例,学生在校前三年将会完成《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三门通用会计课程的理论学习及校内模拟实习,第四年开设《行业会计比较》、《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会计及会计相关课程,第五年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其间,学生在校四年中基本上是在象牙塔里消化从书本上得来的理论知识,校内模拟实习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这种实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原来所学知识,但其实质依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范畴。因此,要想有一个深刻的感性认识就一定要到实地去观察、去触摸、去经历。因为,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会计的对象即经济业务是复杂多变的,仅凭校内模拟实习的经验直接跨越到顶岗实习是有困难的。其次,高职教育的最后一年是校外顶岗实习同时也是谋求就业、落实工作的一年,对于从未步入社会又对会计行业了解不是很全面的大多数学生来讲,最后一年一定是既胆怯又茫然。胆怯是因为从未接触到社会,不知道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有多少距离;茫然是面对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行业的单位,不同地区的就业机会不知道自己该走向何方而随波逐流。因此,在学生已经完整地学习和掌握了会计专业知识的第四年,应以开设《行业会计比较》为载体,贯彻“实践、实际、实用”的会计人才培养原则,突出会计类专业人才教育的时代特色与行业特色,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实践性教学方式,拓展高年级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穿插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经济业务活动的感性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掌握我国主要行业中典型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理论与实务处理,以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而很快进入角色,争取做到无缝衔接。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