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 高校 党员发展 思考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加强高校中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有助于增强党的队伍建设能力,改善党的队伍结构,提高党的队伍整体素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的事业长远发展。
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新挑战
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一直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认真研究了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特别是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各高校党组织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一批一批品学兼优符合党员标准的大学生被吸收入党,为党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激励了更多的青年学生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还应该看到,相比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多而言,高校大学中党员所占比例仍然偏低,相当多的高校大学生中党员比例仍在10%以下。
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也面临新挑战。首先是国内外思想斗争和市场的新挑战影响着学生党建。当今世界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想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挫折。经济体制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浮动大,功利性强,他们需要解惑,渴望能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其次,大学生坚定党的领导,对党和国家前途充满信心,但不能从深层次上把握政治理论的内涵,政治理论水平薄弱。高校在校大学生大都出生在8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这一时期学生特点是可塑性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逐步确立时期,由于自身的资历、学识水平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对理论的深层次内涵把握尚浅,理想信念摇摆不定。其三,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对一些社会问题认识不够。大学生由于受本身客观条件制约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一些社会问题不能全面客观的对待,认识比较糊涂,加之在校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主体意识强,集体意识弱,具有相当的功利性,往往在受到挫折时抗压能力极弱;其四,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导致了从事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人员队伍相对变小,加上高校党务工作者相当一部分要兼顾个人的发展,需要进修、深造,正在深化的分配机制侧重教师的科研、及教学成绩,从而使党员干部难以投入太多精力在党务工作上,发展党员的工作队伍显得薄弱。
二、正确认识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重要意义
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同广大青年紧密联系,实践证明,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成长也离不开党。其一,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我们党要赢得青年,就必须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用光辉的事业凝聚青年,用良好的作风吸引青年”。[1]当代大学生作为拥有较多文化知识、富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群体,有理想,有追求,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在危难时刻,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具有极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走向社会后,将成为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力的主力军,社会主义最需要的党政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创新人才将主要从他们中产生,他们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因此,加强在高校中发展党员工作,把优秀大学生吸引到党内来,更好地为党工作,就能从根本上提高现有党员整体素质,不断强化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保证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永葆党的事业蓬勃发展。其二,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是党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任务决定的,是高校党建工作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形式规定了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全党的大事,高校则承担着特殊的责任。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通过高校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思想主导作用把握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承担实现党的人才培养政治目标的责任。要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目标定位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尽可能多地争取青年学生,帮助他们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对党的信念,自觉拥护党的领导,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贡献自己的青年业绩。其三,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既是增加党的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更是为党的事业选拔培养和积蓄人才,有着深远意义。对高校大学生思想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信念,对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信心不断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当代大学生是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是值得信赖的新一代,尽管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显,但其潜力不可忽视。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他们的专业化、知识化最有可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他们对先进文化具有特殊的敏感性,最有勇气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潮流,最有潜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们是一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敢于并且能够承担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他们必将承担起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责任,成为党的未来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党员的思考
按照党的“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3]这一新时期党员发展的工作方针,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应从四个方面加强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一是要充分利用高校党校和理论学习小组,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发展观,深刻理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武装头脑,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立志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终身奋斗。二是抓好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参与科技咨询,下乡扶贫,参加青年志愿服务队活动,使他们开拓视野、接触社会、体察民情,培养爱劳动、爱人民、献身祖国化的观念。三是把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以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来带动整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推优”、“培养”并重,为党组织输送高素质人才。“推优”过程中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党总支组织指导和团组织负责的关系。党委组织部、院系党总支负责指导“推优”工作,包括推优的步骤、方式和要求,具体推优工作由团组织负责。二是团组织的推荐工作与党组织发展工作的关系。团组织只有“推优”的义务,没有发展党员的权力,推荐上来的对象,能否发展是党组织的权利范围,但党组织也应尊重团组织的意见,对推荐上来的发展对象要认真考察培养。三是发挥基层党团组织作用和协调各部门各方面支持配合的关系。“推优”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除了发挥党团组织积极作用外,还要协调宣传部、学生处等部门发挥共管作用,对经团组织“推优”并被党组织确定为发展对象的学生,要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培养联系人落实定期谈话和思想汇报制度。一方面要求培养对象定期向培养人汇报思想学习工作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培养人定期找培养对象谈话,肯定成绩,指出其不足,帮助他们克服缺点,积极进步,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三)做好中学与大学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衔接。由于在中学阶段年龄偏小,又承受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党员发展工作受到一定局限,很难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为落实中央提出“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针对中学时代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党员发展理论研究,探索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新机制、新途径,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材料衔接、档案管理以及材料认定等方面取得理论上突破,使中学与大学在教育内容上更加突出工作连续性、教育针对性,从而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校党建理论。
(四)要加强预备党员入党后的再教育工作。为了保证党员质量,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必须加强对预备党员的继续教育和考察。对于高校学生预备党员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各种知识,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仅从组织上入党,更要从思想上入党,防止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减一半的不良现象。加强预备党员的再教育,不仅需要他们的主观努力,积极配合党组织的继续教育和考察,更需要党组织制定相应的再教育制度,如组织生活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定期思想汇报制度、年终考核制度等,使预备党员的再教育规范化、制度化,从而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
1.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0周年大会讲话[N].人民日报,2002
2.http://www.edu.cn/jiao-yu-fa-lv-766/20060404-171878.shtm
3.王进财在全市发展党员工作会议上讲话[N].杭州日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