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及防范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子彦 时间:2010-08-16
摘 要 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对高等的投资是有回报的投资,然而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个体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有风险的。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的诸多风险,并提出相关防范措施。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弱势群体 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措施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超过2000万,短短的6年内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翻了两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可以说,人力资本理论是高等教育大的一个重要的“催化剂”。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极大地提高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带来较高收入(包括货币与非货币收入);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在正常的投资理论中,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风险总是与收益并存。2003年以来,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暴露出个人高等教育投资潜藏着较大风险,尤其是对于经济收入较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弱势群体来说,更是如此。
1 弱势群体及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界定
  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中都存在着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又被称为“处境不利群体”或“边缘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人群。弱势群体的成员社会地位低下,处于被支配被管理的地位,经济贫困,不具抗拒灾害的能力和潜力,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低,知识贫乏,社会关系单薄。
  在经济学中,风险是指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经济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指进行资本投资后所得收益的不确定性。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以支付当前的投资成本获取未来收益为目标的投资行为。要想获得未来较高的挣得,就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量,而人力资本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受学校教育程度的约束,这样,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便成为社会个体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个体的教育成本是既定的,而收益发生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因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从高等教育的成本、学校及专业的选择、毕业时可能遭受失业或从事和学历不匹配的职业等方面来探讨弱势群体投资高等教育的风险。
2 弱势群体高等教育存在的风险 2.1 高校收费与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
  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提供了依据。但是,个人缴纳多少学费是合适的,则须认真研究。 纵观这几年的高校收费标准,可以看出学费增长速度过快,标准太高,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普通高校每生每年的费用分别是2002年居民家庭年收入的48.9%,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的21.5%。美国公立大学虽然也收学费,但其每年学费平均仅占人均收入的11.8%,日本为15%。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但涉及的范围很小,学生获奖难,贷款也难。国家奖学金全国每年2亿元,发放给4.5万名学生,按照2003年在校生人数,获奖面仅为0.24%。高昂的学费,对弱势群体而言无疑是一种沉重的压力。
2.2 学校、专业选择的风险
  在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在选择上大学时面临着风险。因为中国大部分省份采取“估分填志愿”的方式,这种方式学生有可能不被录取。其一,学生高考分数没有达到该校录取分数线;其二,出现“撞车”现象,即受招生数字限制,供大于求,只能滑到第二志愿,若第二志愿已招满,情况更惨,就只能滑到第三批次较差的院校。如前所述,弱势群体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低,知识贫乏,社会关系单薄,因此他们对大学收费标准、学校的学术水平、专业设置、教育资助政策和就业前景等方面信息相当缺乏,在加上有些学校发布虚假信息,高考招生中制度腐败更加大了弱势群体高等教育风险。
  大学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其积聚的特殊人力资本。专业类型决定一个人的职业类型,各类职业的市场需求方面存在的风险,不是大学生自己所能消除和分散的。因为教育投资一旦形成是不可交易、不可外分割。比如,一个学习文学专业的学生不可能从事医生职业,无形中增大了教育投资的风险。从专业的专业化程度来看,高等教育投资者所选择的专业的专业化程度应保持适度,所学专业越专,就业选择面就越窄,势必增加就业机会的困难,为未来就业埋下风险的种子。若专业化程度不足,则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也有学者认为,个人选择大学和专业至少面对两类风险:①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可能性(简称“学习竞争风险”);②学生毕业后获得较高市场回报的可能性(简称“就业竞争风险”)。闵维文的研究表明,从风险和不确定性角度看,弱势群体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师范类院校和农林类院校这些低学费或免学费,并且有生活补助的Ⅱ类院校。低收入家庭子女选择师范和农林类院校的可能性是其他家庭子女的1.57倍。而这些院校专业的专业化程度都较高,专业口径较窄。由以上分析可知,弱势群体学生选择这些院校及专业,毕业时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处于不利地位,就业风险加大。
2.3 就业风险
  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能给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带来较高的回报。但教育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假设是以受教育者能找到合适就业单位为前提的,否则,教育投资就不一定是件合算之事,存在潜在风险。
  从就业市场环境看,如果就业市场规模大,成长性好,那么高等教育投资者择业面宽,负担的就业风险小,反之就业风险就大。若就业市场不稳定,经济周期性波动或意外事件发生,那么他们面临的风险大,甚至有失业的可能。如亚洲危机的爆发,致使大批大学生失业。若就业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他们行业匹配错误,选择了所用非个人所长的职业;若就业市场竞争过度,会导致高等教育投资者失业或教育过度的后果,迫使他们降低预期收入的风险。
  从就业机会获得的可能性看,高等投资者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风险,由于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并不确切地知道求知者所具有的能力,而往往更倾向于看中求知者手中的毕业证书的发放单位,名校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名校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首选,一般院校的学生受到冷落,毕业于师范和农林院校的弱势群体,只能“望单位而兴叹”。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毕业生所获得的社会资本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资本是一种个人通过拥有的社会关系而获得的资源,对这些网络关系的投资可以带来预期的收益。它是无形的,家庭及其关系网络是它的载体,美国学者格拉诺维特在20世纪70年代就研究了社会网络关系在个人求职过程中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即使在欧美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较为完善的国家,人们在就业过程中还是会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关系,从而更容易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在注重人际关系网的社会,无论运用人力资本获得职业地位多么成功,都不能掩盖社会资本在求职中的运作空间。由此可见,这必然给社会资本几乎为零的弱势群体带来较大的就业风险。
2.4 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
  从个人家庭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投资实际上是一种牺牲现有消费获取未来收益的行为。教育的投资周期长,受教育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对未来在何单位工作是不确定的,不管这些工资差异是由不确定因素还是确定因素造成的,对受教育者来说信息是不对称的,未来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或风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个人收益率必然呈现走低的趋势。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量的毕业生充斥劳动力市场,就业日趋困难,大部分弱势群体学生进入工薪阶层或从事临时性“打工”,收入下降,加上贷款、债务偿还,职业准入培训,购房、结婚、抚养子女等,生存能力较差,成为新的贫困阶层,由此看来,弱势群体想通过高等教育投资的方式获得高收入,一般来说可能性不大,这必然增加其高等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风险。
3 防范措施
  (1) 确定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完善助学体系和制定大学生就业保障措施,降低学生及其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风险。学费的标准必须适宜,要充分考虑学生与家庭的支付能力,不能把提高学费标准作为解决高校经费不足的主要途径,要严格控制学费的继续大幅度上涨和“乱收费”。应逐步拉开不同办学体制高校,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科类专业的收费差距。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教育质量与专业实行不同的学费标准。制定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学费减免政策,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等制度,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切实保证弱势群体子女的入学机会。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招生要有预警机制,对学生报考高等学校和就业有明确的政策导向。
  (2) 改进办学模式,拓展专业口径,提高毕业生人力资本的适用性。高校要扩大专业的多样性,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从专一性向跨学科,多样性。实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增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专业特色。在我国为了满足市场对技能的需求,高校可以与不同行业联合办学,提供与该行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有专业技能的大学生。淡化专业概念,综合培养学生素质,不分专业招生,有限度地准许大学生转换专业,从而将专业风险降低。
  (3) 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高等院校要向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包括专业信息、收费信息、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信息、毕业生供求信息和就业信息及毕业生收益状况的信息,这样不但可以增强高等教育的透明度,也可以增强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透明度,促使求学者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更加理性。此外,政府应尽快打破就业市场分割局面,取消人才市场保护,加快就业市场流动性,拓展就业者的就业范围。
  (4)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弱势群体学生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如社会交际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管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风险预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特别应培养应对风险和处理风险的决策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在劳动力市场上自主进行择业并自我承担就业风险的主体。

1 武向荣.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 马晓强,丁小浩.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 2005(4)
3 杨开明.中国高等教育投融资的现状与改革措施[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3)
4 李继峰.论贫困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和收益[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5 闵维文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3)
7 李云.高等教育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风险投资[J].学术,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