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现象透视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摘要 文章透视分析了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大学生“逃课”现象,阐述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时解决“逃课”之痒的原则和立场,并初步探讨了基本的应对之策,指出“逃课”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等多位一体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 逃课 原则 对策 学风建设
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迈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背负着父母殷切期望的大学生应该更加珍惜机会,努力学习,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却令人堪忧。据西部地区某所大学的一分调查数据显示:41.1%的学生上大学后学习缺乏动力与热情,经常逃课的占16.3%,偶尔逃课的占64%(星辰在线-长沙晚报,2006年3月6日)。“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逃课已经成为大学生无需掩饰的公开秘密并且有了经验和逃课指南。而那些“坚守”上课之道的学生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睡觉者、用手机打游戏、聊天者,比比皆是。事实表明: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中心环节的地位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走出“逃课”误区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这也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教授蔡自兴委员就此提出高校应当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笔者在此略述自己的见解。
一、大学“逃课”现象透视与分析
虽然高校管理部门都对“逃课”现象深恶痛绝、严防死守,多数大学生对“逃课”也持否定的态度,但“逃课”现象始终在大学校园里普遍不合理的存在着,这足以说明此问题的复杂性。透视“逃课”现象,笔者将其简单的归为以下几类进行分析。
1、厌学之逃。这部分学生纯粹是对所学专业或者课程没有丝毫兴趣,如果它的社会需要量再不足、与就业的利害也不大的话,就彻底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更有甚者当所学专业与个人兴趣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时直接导致其人生价值观体系受损。这部分同学一般将逃课的时间用于睡觉、上网、看小说、谈恋爱等休闲活动以寻求精神慰藉、消极遁世,少数同学会去参加社会实践、打工创业等寻求积极改变。
2、成瘾之逃。这部分同学纯粹是因为“逃”所以逃,属于逃课成瘾者,对上课没有一点积极性,勉强到了教室也坐立不安,精力无法集中,一节课后便会早退离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瘾”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都会跟另一种“瘾”如成瘾相关。
3、惰性之逃。这部分学生正处于人生选择的盲目期。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造成学习动力不足,日常生活行为散漫、学习自律性较差。上课时而准时、时而迟到、时而旷课,随机性很大。
4、不得不逃。这部分学生多是“忙人”、“能人”,大部分是学生会、社团中的骨干成员或是在外兼职、创业小有所成者,也有可能是多选课和考证一族。他们平时能够认真上课,但是当上课与他们的“第二选择”冲突时,无奈之下,他们不得不逃课——他们就是这样不停的在上课与“第二选择”之间权衡舍弃,尽量让鱼与熊掌兼得,而上课常常成为被牺牲掉的“鱼”。
5、“曲线救国”之逃。这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或课程感兴趣,有志于本专业深造,但是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不满,在他们眼里,不是老师的授课方式枯燥、呆板无趣,就是讲授的内容过于陈旧、过于理论化、与现实相差甚远。他们逃课的目的是去图书馆、上网查资料或看书自学。如果再算上前文那些直接逃课去寻求他路但又不愿或者不敢放弃大学毕业证的学生的话,那么这部分同学的逃课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学习、成才积极性都很高,却“明珠投暗”、缺乏有效的指导,对于逃课有自己的苦衷,但也只能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6、考研之逃。这种逃课人群主要集中在考研一族身上,他们逃课也可以说是“曲线救国”但因为他们群体较大、目标也单一,所以单列分析。考研一族逃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考研,他们将考研作为大学毕业后的出路,考研能否成功对他们的意义深远。为了能成功考研,他们会投入全部精力、牺牲大部分业余时间甚至是专业课也在所不惜。
7、心理之逃。应该说所有逃课的学生都有逃课心理,但有逃课心理的学生却未必都逃课。所谓“心理之逃”正是指这些“撞钟和尚”。他们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能正常上课,在课堂上的表现却乏善可陈。
通过以上几种分析可见,大学生“逃课”现象决不是“厌学”那样简单,也不是单纯的加强学风建设就能杜绝的,引导大学生走出“逃课”误区应当从长计议、多方并举才行。
二、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应对“逃课”现象的原则和立场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样,现在逃课已经成为大学生无需掩饰的公开秘密,甚至衍化成大学校园的时髦之举,不时还有“雇人听课”的走秀在现实生活和上招摇过市,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引发一轮又一轮的争议。每每又都各执一词,莫衷一是。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在应对大学生的“逃课”之痒挑战时应当权衡借鉴正反双方的观点,认清问题的实质、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具体而言:大学生“逃课”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所学非所需,即学校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师讲课内容与学生主观需求之间的矛盾。这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社会形势复杂多变,不同时代的大学生特点也不一样,而无论是高校的课程体系还是教师的讲课方式都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可能随时随地跟上前两者的变化,于是矛盾总是存在,这也正是我们不断进行高等事业改革的原因所在——可以说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在努力跟上时代和大学生的,这一点从大学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人文与学科课程比重改革及学分制的改革中可见一斑。但是目前大学校园中“逃课”现象的普遍存在却是不合理的,至于“逃课有理”的论调更经不起推敲。无论古今中外,课堂学习都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是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不容削弱。仅仅因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要否定它无疑是本末倒置、因噎废食之举。因此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应解“逃课”之痒应当始终坚持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一方面要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特别是课程体系改革和课堂教学手段改革、诱发大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三、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应对“逃课”现象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思想和动机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走出“逃课”误区的前提。毫无疑义,丧失学习目标是大学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行动上逃课的主要原因,而学习思想不端正则是“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言论的最好诠释。面对大学的多个而不是一个选择和从未经历过的自主学习空间,许多大学生茫然失措,欲“飞”乏力,而当他们清醒过来时早已物是人非。所以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思想对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而言非常重要。可以说,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选择比他们“逃课”更让人担心。高校教学中可以通过评优树先、举行报告会等,用榜样的现身说法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举行与学习有关的大讨论或者辩论来端正学习思想和动机,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大赛来明确学习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路线。
(二)严格纪律、多方考勤是避免学生“逃课”的有效方法。经验表明严格的考勤是保证学生到课率的有效方法,而不拘一格的多方考勤则让那些替人答到者无法蒙混过关。点名、提问、随堂练习等多种考勤方式都是帮助学生克服惰性、避免逃课的有效方法,而课堂上的提问和联系对那些心理逃课者更是有效。
(三)情感激发是引导大学生向课堂学习要效益,培养学习毅力、增强学习自律的强大法宝。虽然高等教育收费是目前多数家庭最大的支出和负担,但在传统的爱子观念下,多数父母不会让孩子承担因此造成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对自己的上学成本也一知半解,思想中理解父母心、感激父母恩的意识淡薄,但当教育管理者对其条分缕析算清细帐后,学习的积极性便会油然而生。一些高校如安徽农大、中南民大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多数学生都能有效降低逃课率,是培养学习毅力、增强学习自律的强大法宝。
(四)与时俱进、课改,不断创新上课形式、提高授课质量是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毋庸讳言,高校中一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实用性不高;一些教师水平较低,授课乏善可陈,更有甚者是“撞钟和尚”等不足之处也是大学生“逃课”的重要根源。因此,要解决大学生“逃课”危机,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应当研究社会发展趋势,了解大学生新特点,不断改进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课程设置不能与社会需要脱节、内容取舍应当结合当前社会上在该领域或专业的应用情况。二是讲课方式上应当既迎合学生需要又能形成个人魅力,具有对学生的吸引力,达到学生喜欢听、听得懂的效果;三是课堂教学应当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学为所用的乐趣;注重启发性、培养学生一切课下实践始于课堂学习和一切思维创新始于课堂学习,课堂教学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的意识。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普遍发生是新时期对高校管理、教师教学、大学生以及家庭的严峻挑战,我们只有共同面对、不断加深教、学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才能找出破解之路。
上一篇:对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定位与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