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需要的课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吕嘉 时间:2010-08-10
[摘要]每个大学生都渴望幸福,而幸福的人生离不开正确的观念;所以,政治理论不仅为国家所需要,也为大学生所需要。当代大学生最需要两个政治观念:一,确信特色社会主义是正义的事业;二,确信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正义的政治制度。确立这两个政治观念,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获得自己的人生幸福。围绕这一目的展开“两课”教学,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贴近中国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为此,有必要强化目前“两课”教学内容中薄弱领域,加强有关民主和“政治”基本性质的政治学理论教学。

[关键词]政治、政治观念、政治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课”教学内容

 “两课”教学缺乏实效性,对国家而言,是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则是不能得到他们本可以得到的人生幸福。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使“两课”成为学生喜欢上,愿意上的课程,很重要一点,教学内容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义的事业,确信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正义的政治制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获得人生的幸福。说到底,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民生活幸福。对于大学政治理论课,对党、国家负责和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也是一致的。
一,大学生需要政治理论教育
政治理论教育不仅为国家所需要,也为每个大学生所需要。
所有人都追求幸福,而好的政治,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根本条件??只有在好的政治制度下,人们才能去追求、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得到真正的幸福,从根本上说,幸福生活也就是实现着人们自己人生追求的那种生活。政治是什么?至今学界没有形成共识。但多数政治学者认为,人类社会所以必须组织成为政治社会,在于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即集体生活、集体组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形式,而必须在同一社会共同体中生存的人们,相互间又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冲突与矛盾,时刻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集体生活和集体组织。这就是说,对于特定人类群体,特定的政治原则、政治制度是其根本利益所在??唯有这些政治的原则、制度才能将社会冲突有效地限制在一定秩序范围之内,人们才能去从事正常的物质生产,资源才会造福于人而不是导致人们之间的冲突。所以,自古以来,人类理性就追求理想的国家,就将体现自己根本利益的“善”,看作是一切认识的终极目标,正如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所说:“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的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才是有用和有益的……关于善的理念我们知道的很少,可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别的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任何益处”[1]。
好的政治为人民幸福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但人们如果不能正确了解它的意义,不知道它对自己的价值,不能自觉地遵循它的规则,也不能真正获得幸福。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为一百年多来祈望国家富强、生活幸福的中国人民,也包括每一个大学生,创立了他们所最需要的政治条件。在这政治条件下,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生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错误政治观念的误导,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环境,不仅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政治条件,反而认为它不民主,不自由,没有人权,一味羡慕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一些人盲目追随错误思潮,做出违背国家利益也违背自己根本利益的事情;一些人走上危害社会的犯罪道路;一些人牢骚满腹,这也看不惯,那也不满意,情绪消极,陷入病态心理。他们都未能得到本应得到的幸福。过去说封建礼教杀人,现在看,错误的政治观念,尤其是那些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等正大光明旗帜的政治观念,同样也杀人。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里,对大学生伤害最大的,莫过于种种错误政治观念的误导。
每个大学生都渴望幸福,追求幸福,从而都需要正确的政治观念,需要政治理论教育的引导。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我们无法杜绝错误政治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流行,防止这些错误政治观念误导大学生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
二,大学生最需要的两个政治观念
人的政治观念是一个复杂的观念体系。“两课”课程体系涵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制度等众多学科领域,也意味着要引导学生形成多种政治观念。在这众多政治观念中,有两个政治观念最为关键,是大学生所最需要的。
一是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义事业的政治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造福于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每一个大学生,只要能够将自己人生追求自觉融入这一伟大事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都可以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人生也都会是幸福的。因此,大学生需要首先确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正义的事业,使自己的人生追求成为这一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自觉自愿地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种规则、制度。反之,如果他没有确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的影响、误导下,他就难免要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义性,他的人生追求就只能游离于这一伟大事业之外甚至与之相冲突,这样的人生又怎能幸福?
对于大学生来说,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照搬一般社会主义原则的结果,也不是从一般社会主义原则中推导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观察、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反复探索才最终发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市场经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等,都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原有设想,超出了以往有关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书本理论规定。这就意味着,从以往马克思主义书本理论学习中形成的有关社会主义的政治观念,不仅不会自动转化为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义事业的政治观念,还有可能成为质疑其是否正义的理论依据,成为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教条。所以,邓小平特别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3]。同样的道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右的思想危害、误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教条化的“左”的思想也危害、误导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来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课程学习中形成的、有关社会主义的政治观念,如果不能转变为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义的事业的政治观念,如果成为僵化的教条,同样是有害的。
一是确信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正义的政治制度的政治观念。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保持中国政治稳定的重要制度。可以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因此,确信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正义的政治制度,是大学生顺利步入幸福人生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中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赖以确立的政治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的政治意义在于:确定中国政治生活中最基本的政治关系──共产党在政治上的领导与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被领导的政治关系,赋予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以及国家政权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的合法性。因此,中国的民主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在我们的政治制度中,既没有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制度中普遍采取的政党制度与民主选举制度,也没有马克思在有关巴黎公社研究中所设想过的那些社会主义制度,如公职人员的普选制等。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在以往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众多政治观念,如有关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政党、国家等的政治观念,如果不能转化为对于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正义的政治制度的确信,就很可能成为质疑这一政治制度是否正义的理论武器,使学生误认为中国政治制度,不民主,不自由,不讲人权,没有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路,是造福于中国人民的历史伟业。大学生只有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义事业,确信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正义的政治制度,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这一伟大事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才可能获得个人幸福。因此,这两个政治观念是他们所最需要的。
三,对“两课”教学内容的反思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使所有大学生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建设者,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一伟大事业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位置,人尽其才,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在这意义上,“两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义事业,确信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正义的政治制度。为此,有必要加强目前“两课”教学内容中的两个最为薄弱的领域。
(一)关于民主的政治学理论教学
现代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国家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同时,中国的民主制度又具有特殊性。它不是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民主制度,而是以“共产党领导”为基本原则的人民民主制度。在目前“两课”教学中,有关民主的理论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学生只知道“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却不知道现代民主有自由民主与人民民主两种基本类型。他们受错误政治思潮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只有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制度才是真正的民主制度,并以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为标准来衡量、指责中国,认为中国没有民主,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一党专政”。为此,有必要加强以下两方面有关民主的政治学理论教学:
1,现代民主与古代民主的本质区别:古代民主是多数人作为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或是多数人作为最高治权执行者的一种政体[4];现代民主是现代国家的国家基本制度,其基本职能是将国家政权合法性归之于人民,即通常所说的“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或者说,国家权力产生于人民的选择。
2,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选择又有不同形式:通过选举投票来确定某个执政党是一种形式,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对于某个政党的政治领导地位的认可、拥护,则是另一种形式。就是说,现代民主有自由民主与人民民主良种基本类型。正如古典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德国学者特洛尔奇所指出的:“通常将人民民主国家制度视为专制制度是错的,它与自由民主国家制度一样亦是民主制,但这两种民主制的正当性法理基础不同,在人民民主是‘全体’,在自由民主是‘个体’,其共同的正当形式是‘民’主,差异在于对‘民’的界定(个体或全体)。人民民主作为民主制度的一种类型,其国家理念是进步阶级(它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作‘主’”[5]。(二)有关“”基本性质的政治学理论教学
目前“两课”教学内容中没有专门讨论“政治”基本性质的部分,现有“两课”教学内容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解释力明显不足,不能给予学生满意的答案,直接影响了学生正确政治观念的形成。
我们的大学生不仅关心个人的幸福,更关心国家的前途,人类的命运。他们关注所有国内外大事,从苏东剧变、柏林墙倒塌、巴伊冲突、“基地”组织、“9.11”事件、美英入侵伊拉克,到“八九风波”、的和平崛起、“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官员腐败、“三农”问题、分配不公、台海危机等等。“两课”是政治理论课。学生坐在“两课”的课堂上,不仅带着各种各样的政治问题,而且要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回答自己酸困惑的问题。在目前“两课”教学内容中,用于解释政治现象的基本理论,主要是的唯物主义理论和政治学理论。显然,这些理论并不能圆满解释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现实政治问题;而且,往往我们越是力图运用这些理论去解释问题,就越会引起大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的不信任与反感。同时,由于大学生缺乏对于政治的真正了解,也很难认识到正确政治理论的性和客观性,很难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在政治问题上,不少学生的思想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困惑状态:有时毫不怀疑地相信、追随某种政治口号,如民主、自由、人权、平等、人性等;有时又极度反感政治,不相信任何政治理论,认为政治领域的基本法则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根本无所谓真理与谬误,只要你掌握着政权,你的话永远都是真理。结果,本应当深入触及学生思想的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却远离了学生的思想与生活,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对于学生,理论学习是一回事,运用又是一回事,即使是学,也主要是为了,一旦遇到具体问题,更多的是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来思考问题,对许多问题,理论上困惑不清,具体行为上就五花八门。实质就是缺乏理论支撑,缺乏理论思考的结果”[6]。在这种情形下,“两课”的课堂教学也只能做到坚持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育,而无法使课堂教学具有其他专业课程的学术性。这就不仅使学生从根本上缺乏学习“两课”的兴趣,也极大地削弱了“两课”教学的影响力,影响了“两课”教学的实效,并最终影响了学生正确政治观念的形成。
“两课”教学要做到意识形态教育与科学知识学习、政治与学术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就要改变这种状况,加强有关“政治”基本性质的理论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
一切政治的原则、制度都是为人服务的,是人们为实现自己根本利益而创造出来的;正确的政治原则、政治制度是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政治领域的真理不同于科学真理,它是特殊的,是对特定国家、民族的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认识;政治领域不同于科学技术或物质生产的领域,其中并不存在可以到处应用的公式、原理、原则(所以,马克思、恩格思虽然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但他们从来也没有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当做超越时空的科学公式,而是一再强调:他们的思想只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不可违背的教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并不永远必然能够发现政治真理,即发现适合于自己的政治原则、政治制度;国家的解体、民族的灭亡,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中的事实;能够发现正确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人民之幸,我们必须十分珍惜。
以上内容,就课堂教学而言,可以分解为以下五方面有关“政治”基本性质的政治学理论教学:
1,国家是建立在对抗与冲突之上的人类社会所不能不采取的组织形式[7];政治的原则、制度是人们为了实现、维护自己根本利益而自觉提出,自己建立的。
2,人民根本利益具有特殊的二重性[8]:既是维护必要社会秩序的条件,从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又对不同的阶级、阶层具有不同的意义。
3,人民根本利益是客观的,即生存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类群体赖以维系、发展的社会组织原则和制度,具有人的主观意志所不可改变的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只是规定现实政治“应当”怎样,而不会自动转变为现实的政治原则、政治制度,体现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原则、政治制度,只能由人们自己自觉创造。另一方面,人们对于自己根本利益的认识同他们对于自然事物的认识一样,既可以发现真理,也可能陷入谬误。
4,国家的兴起与衰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废除,就决定于客观的人民根本利益与主观的政治选择这两方面因素的辩证运动。如果人们的政治行为是由正确认识其根本利益的政治思想所引导的,他们所创造的政治制度就必然能够较好地解决各种现实政治问题,使国家得以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他们的政治行为是由错误认识其根本利益的政治思想所引导的,他们所创造的政治制度就不仅不能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还会使其陷入困境与危机,人民陷于苦难,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延续,国家也就难免要解体、灭亡。
5,对于人类,获得正确认识自己根本利益的政治真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首先,人民根本利益并不是单纯的经验事实,尤其是在人们没有正确认识它的情形下,它总是表现出无法在经验中直观的形而上性质──为人民所最需要而现实政治中又最缺少,只是通过社会冲突,通过人民生活中存在着的种种缺陷、弊端,甚至通过社会生活的无政府状态,通过社会危机,从反面表现出来。这就是说,在认识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人们所最为熟悉的、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研究方法,实际上很少用武之地──古往今来,那些切实把握时代政治脉搏、正确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思想都不是在对所有经验事实的系统实证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其次,对于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认识虽然也具有客观真理性,但这种客观真理性却无法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通过公共检验的方式得到证明。一方面,社会是复杂的,个别经验事实并不能证明某种政治理论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一种政治理论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通过较长时期社会生活实践过程的检验才能显示出来。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建立在对抗与冲突之上的社会,任何有效维系政治社会的政治原则、政治制度必然对于不同的阶级、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意义,从而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为所有人都信服。
中国人自古就对民族、国家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构成中国人所特有的信仰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大学生都是爱国的热血青年。只要他们能够真正了解政治真理的特殊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制度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人民享福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他们一定会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义的事业,确信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正义的政治制度。我们的政治理论课也可以因此而成为他们最需要、最喜爱的课程。


注释: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60页
[2]《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3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5页
[4]参阅[英]基托:《希腊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6页;[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32-133页
[5]转引自刘小枫:《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93页
[6]单玉:《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分析及其对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1期,第90-93页
[7]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6页
[8]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