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薛德震 时间:2010-08-10

【内容提要】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必须在明确社会主体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扩大社会主义民 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政治权力的传承和交接、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基本守则 的制定、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协调、加强社会主义舆论监督和民意调查等几大问题。

 

【关 键 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法制/舆论监督

 

  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特点、最大的优势,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大进步。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应 当以此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一、政治文明建设要着重解决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体的变化,社会政治制度也发生着演变。社会主义 社会实行的是人民民主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着重解决扩大社会主 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问题。民主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曾经反复强调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联系,这是由人民是社会主义 社会的主体、主人这一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先例的,所以社会主义民主 也只能在探索中前进。我们已经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建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合作共事 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方面的其他一些改革。现在党中央又提出了要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可见这种民主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又是同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密切相联系的,所以党中央又提出了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怎 样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 重要课题。

  为了解决这个课题,需要制订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及相应的法制、法规和制度,这是应 当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来加以解决的。中央已经多次为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 建设作过专门的决定,现在应当与之相配套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作出专门的 决议,使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在党的强有力的领导下平稳地、有序地、健康地 向前推进。

  二、政治权力的传承交接问题应当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政治文明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有关政治权力传承交接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 、干部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这个问题,在国际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在共产党的执政史上,有过严重的经验教训 。邓小平在“文革”十年浩劫的经验教训时,在他所作的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 那篇著名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严肃地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 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并具体地分析了这些现象的种种表现 和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在作了这种具体分析后,邓小平总结说:“我们过去发生 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 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 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 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革 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3页。)在二十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党和国家在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也的确进行了 不少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不少可喜的文明成果,但是,在十六大强调提出加强 政治文明建设,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又两次重申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 制的今天,重温这些教导,仍然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和耳目一新、振聋发聩。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都涉及到政治权力的传承交接问题,这个问题的解 决是应该提到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加以解决,进 一步加强民主化、法制化和程序化,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制定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基本守则

  进行政治文明建设,免不了要涉及政治伦理问题。对于当政者、掌权者,除了一般的 为人之道外,还应当提出更严格的、更有针对性的政治伦理要求,这在政治文明建设中 是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应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和老百姓的意见,为执政者、掌权者 制订具体的、明确的伦理道德行为守则,并严格执行之。

  为政者的诚信应当成为第一要务。瞒上欺下、搞数字政绩、报喜不报忧,尔虞我诈、 妒能嫉贤者千万不可掌权,根本不配当领导者。

  为人正派、公正是为政者的必备条件,对人对事都应秉公办事。对近者亲远者疏,对 敢于监督揭发自己者怀恨打击报复者也不配当领导。

  为政者是人民的公仆,执政为民是对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贪赃枉法、以权谋私者不但 不能当政,而且应当受到严厉的制裁。

  为政者必须勤政爱民。吃喝玩乐、腐化堕落,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者,不能当领导 。

  为政者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己宽对人严,手电筒照人,对别人尽看缺点、不 中之处,对自己却放纵任为、争宠邀功者,不配当领导。

  

为政者应远小人近君子。对吹牛拍马、抬轿子吹喇叭、阿谀奉承者提拔重用,对不合 自己心意者压制打击者,搞裙带关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任人唯亲唯派者,没有 为政掌权的资格。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种优良的品德为政者应当继续发扬光大。

  贿选拉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贿赂买卖双方都违反了为政的伦理道德,发现一件 严肃查处一件,绝不能让其坏了政风政纪。

  与黑社会相勾结,充当保护伞,称霸一方,危害百姓者,应当坚决制裁,决不手软。

  小肚鸡肠,大事不闻不问,专注于小事小非,闹无原则纠纷;遇有责任互相推诿、上 推下卸,遇有权利互相争夺、各不相让,不能团结共事者,不能为官。

  这里提到的有些问题超出了伦理道德的范畴,但是对于为政者、掌权者先作为伦 理的要求提出,如果触犯了刑律,当按加以制裁。

  四、政治制度文明建设要与、文化、、等各项制度文明建设协调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但要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政治制度的文明建设 ,与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各项制度的文明建设也要协调发展,它们之间是相辅相 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的经济、文化 、科学、教育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制度创新,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不少文明成 果。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革,但相对比较滞后。其实这也属 于正常现象,正如邓小平在讲政治体制改革时多次谈到的:“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 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 从事。”(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6页;第176页。)尽管他看到了政治体制改 革的困难,他仍然多次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在肯定经济体 制改革进行得比较顺利和取得了很大成绩的时候,多次强调:“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 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 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6页;第176页。)。可见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十六届三中全会遵循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再次强调了要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因此,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 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 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加强舆论监督与民意调查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可忽视的,就是要加强舆论监督,建立畅 通的民情民意的采集、公示、反馈机制。

  现在,一些贪污腐败分子并不太害怕群众监督,因为他们手中有权,一是可以封堵防 范,借口“保密”把他们的丑行掩盖起来。二是对于敢于揭发者实施打击报复。三是他 们可能还有保护伞、说情网。一旦犯事,纷纷出马,有的包庇,有的说情,为其解脱。 但是,他们却非常害怕舆论监督,他们的腐败行为一旦在媒体上曝光,就很难逃过党纪 国法的惩处。所以,舆论监督是防腐倡廉的一个重要武器。当然舆论的作用还不仅仅限 于此,它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得到落实的好助手。可是这个武器的运用,现 在还是不很顺畅,媒体的编辑、记者、老总们还有不少顾虑,不适当的干扰还是有的, 这里就涉及一个对媒体的依法保护问题。

  现在,我国还未出台新闻法、出版法,对媒体的管理还停留在政策管理的层次,还未 上升到法律管理。谁都知道,法律管理比政策管理更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和长期有效性 。怎样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精神制订新闻法、出版法,在我国新闻出版界、法学界、政 治学界已经酝酿、讨论了多年。怎样在媒体的责任与权利之间求得平衡,既能体现宪法 中的有关新闻、出版、言论自由的原则,给媒体以法律的保护,又能体现媒体自身的责 任,加强自律、责任意识,在媒体违规违法时可依法制裁,是有不小的难度,但总可以 通过借鉴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我国自己的经验来加以解决的。

  与舆论监督紧密联系的还有一个舆情即民情民意的采集、公示、反馈机制的建设问题 。这种机制我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还不是很健全、很规范、很畅通、很有影响力。在 我国早已有党、政领导机关接待上访信访的机制,解决了不少问题,但这还只能被动地 接受送上门来的信息,还缺少可以主动设置议题,包括就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重要的 人事任免、各级干部的考核等重要事项主动地征询人民群众意见的机制。现在已经出现 了某些民调机构,某些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些民意、民调的内容,某些党政机关也采取了 一些调查民意的措施,但毕竟还只是一些雏型,很不规范、也缺少影响力,急须制定专 门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促进和规范,使之成为独立的、规范的、透明度高的、公开公正的 民调机制,使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成为我们党和政府依法治党治国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