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政治文明
【内容提要】从实际出发推进文明的建设,需要共产党成为政治文明的体现者,需要我们 以改革的精神大力推进党的制度建设,进行共产党的化建设。
【关 键 词】政治文明/政治文化/民主/
政治文明是十六大以后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展开 ,涉及的方面很多。本文仅就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政治文明的建设谈一些看法。
一、政治文明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建设物质文明,又要建设精神文明。以 后,邓小平提出要“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成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方针。十六大提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 。从十二大到十六大,由“两个文明”扩展到“三个文明”,经历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 。这是一个酝酿思考的过程。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设“两个文明”以后,理论界不断有人提出,社会主义还应当建设 政治文明,应当是“三个文明”。理论界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就有人写文章提出, 要建设政治文明,他们坚持不懈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呼吁。广东的《学术研究》杂 志1986年第4期,发表了《关于“社会政治文明”的思考》一文,提出了“社会政治文 明”的概念,并阐述了社会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学术研究》在同 年第5期又发表了《政治文明初探》一文,1987年第4期又发表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的探索》一文。他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并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 精神文明作为文明系统加以阐述,提出“必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使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协调发展”。1986年8月,广东省社科联等单位召开了“政治体制改 革和政治文明”座谈会。提交座谈会的指出,从人类社会生活来看,人们过着物质 、精神和政治生活,必然相应地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北京和其他地方 ,也有一些学者比较早就提出建设政治文明的主张。
以上情况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界酝酿已久。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 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适 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在拨乱反正中,全党十年“文革”的惨痛教训,大家对十年动乱中的种种野蛮行 径,深恶通绝,深感需要强调文明,因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这当然 是很必要很重要的。现在从“文革”中封建专制主义恶性发作的情况看,从政治上无法 无天的各种野蛮残暴的行径看,总结“文革”经验,更需要提出政治文明。
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一)文明观的扩展。“三个文明”更全面了。但是否到此为止呢?不一定,已经有人提 出“生态文明”的概念。
(二)民主观的升华。提出政治文明,将社会主义民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过去强 调民主的制度化、化,从政治文明看,民主是一种进步状态,包含了更多的内涵。
(三)社会主义观的深化。过去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现在加上了政治文明,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个文明”建设 全面推进的过程。
二、从政治文明角度认识基本国情
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 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建设社会主义,一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二是搞出来的东西要切合中国的实际,有中国特色。这两条,是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的 重要方法论,同样适合于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也 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切合中国的实际,有中国特色。这就首先要认清中国的实际,认 清基本国情。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 实际。从政治文明建设角度看国情,至少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基础差。中国没有 经历资产阶级民主发展阶段,没有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 多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认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比较重 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但必竟时间不长。因此,总的看来,在我国社会,政治 文明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因此,建设政治文明,任重道远。二是历史包袱重。中国经 历了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特别是以人治为核心、以“官 本位”为特征的落后政治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沉重的历史遗产。因 此,建设政治文明,任务十分艰巨。
研究中国的政治文明,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紧扣基本国情,要有针对性。在这 个问题上,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三点:(一)离开基本国情泛泛而论。空讲政治文明的 重要性,停留在原则、要求的一般议论上;(二)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发展的实际 水平。说大话,唱高调,无节制地颂扬高度民主、充分发扬了民主;(三)以狭隘的观点 看国情。把我国的某些特点绝对化,离开共性讲个性,离开普遍性讲特殊性,不敢讲借 鉴人类有益的政治文明成果。
以上几种情况,在当前一些论述政治文明的论著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是方法论 问题,也是学风问题。
三、建国以来政治文明建设的两条重要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是曲折发展的历史。这种曲折,表现在社会 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方面尤为突出。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这里讲的民主政治,包含 政治文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相当长时期内的一条主要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我们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确立为重要奋斗目标,但民主政治的发展仍然是曲折的。 在这方面,经验教训很多,纵观五十多年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以下两个问题很重要。
(一)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民主同封建专制主义影响的矛盾
回顾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封建专制 主义的残余影响。所谓残余影响,是相对于完整的封建社会而言,就其实际存量来说, 还是很大的存在。封建专制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矛盾,是要专制还是要民主的矛盾, 是要不要民主的矛盾。可是,我们对此却长期缺乏清醒认识。在消灭了资产阶级以后, 还认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在实践上,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作为主要的敌对者盲目地加 以反对,而忽视了广泛又严重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在大反所 谓的资本主义复辟的过程中,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却迅速膨胀,恶性发作。如果追根溯源 的话,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发生的危机主要来自封建主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大泛滥。我们还看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人们是以封建主义的 思想和心态反所谓的资本主义。清王朝的顽固派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说成是“ 奇技淫巧”,加以蔑视,盲目排斥,拒之门外。“四人帮”则把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的先进技术、设备说成是洋奴、卖国主义,搞闭关锁国,二者如出一辙。
马克思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他是针对封建集权制讲政治文明的。在我国,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对立面,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就指出,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中存在着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 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 色彩。他在另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 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制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2]这些封建主义的东 西,是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直接对立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破除和肃清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以上这些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已经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但决不 要估计过高,有些方面还没有怎么触动,有的还在进一步蔓延。我们的政治文明总体上 是在发展进步,但很不平衡。当然,从历史角度看,这都属正常。
(二)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的关系
我国(大陆范围内)从未存在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因此,在我国不存在资产阶级民主 制度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实际矛盾,只是思想认识和政治主张上的矛盾。近代以来, 中国的先进人士都赞赏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不遗余力地研究、学习、宣传西方的民主 思想和制度。今天,实行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直接感受西方国家的民主 制度。应当承认,西方国家的民主思想和制度,在我国有相当大的影响,不断有人提出 实行西方民主制度的主张,早就有人提出“全盘西化”的口号。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就有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资产阶级民主与 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问题。首先要明确,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资本主义国家 的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制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政治 文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我 们要建设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我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既没有基础 ,也没有阶级基础,根本行不通。我们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来实行社会主义 民主。这是政治方向问题,决不能含糊。另一方面,民主同其他事物一样,既有个性, 又有共性,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都是民主制度,二 者之间就会存在某些共通的东西,对此要全面地看。从根本性质上看,社会主义民主与 资产阶级民主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从具体制度和体制上看,二者又有共性,可以互 相借鉴。可是,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不区分根本性质和具体制度体制, 将这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甚至谈“资”色变。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看待人类的政治文 明成果。我在《略谈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一文中从八个方面介绍了资产阶级创造的 政治文明成果。这八个方面是:(一)创造了共和国的国家形式;(二)建立了代议制民主 制度;(三)建立了以宪法为根本法的现代法制;(四)建立了政党制度,形成了政党政治 ;(五)建立了权力制衡制度和机制;(六)建立了强有力的权力监督机制;(七)建立了新 闻制度,形成了强有力的权力监督机制;(八)提出了人权思想,形成了人权保障机制。[ 3]以上这些文明成果,有些我们早就借鉴了,有的正在借鉴。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结合中国实际,更大胆地借鉴吸收。
以上所讲两点,一个是如何看待封建主义的影响,另一个是如何看待人类文明成 果。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大关键性问题。
四、政治文明要以政治文化作思想基础
什么是政治文明?不少论著指出,政治文明讲的是政治发展的成果和进步状态。对此应 从不同角度加深理解。政治文明的对立面是什么?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文明是 相对于野蛮而言。恩格斯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最后一章的题目就是: 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马克思把政治文明同集权制相对立。我体会,政治文明的反面是 政治上的专制,集中表现为对人的不尊重、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
不少学者著文指出,政治文明的内涵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是三者的 有机统一。三者中,政治制度(即民主制度)是核心,政治文化是思想基础。
邓小平在讲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明确地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 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他在这里讲的制度,实质上就是政治文明中的 政治制度。他将为什么制度是核心的道理讲透了。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我们 并不是没有制度,比如,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主席的崇高地位,但“文革”一来,一下 就把国家主席搞掉了。当然,要承认,我们的政治制度很不完善,但为什么不能重视政 治制度的建设呢?就以上这些问题往深里想,就是一个政治文化问题。我们缺少符合现 代政治文明要求的政治文化,而以封建人治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也是文化)却根深蒂固, 源远流长。没有政治文化作思想基础,好的政治制度是建立不起来的,即使有了好的制 度,也难以实行,或在实行中变味走样。任何轻视政治文化的思想观点,都要不得。
政治文化的内容很广泛,也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抓住关键性问题。邓小平曾经郑重 提出,要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不仅是政治制度和体制问题,更是 一个政治文化问题。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中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除了上述五大弊端外,还有社会关系 中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现象;公民 权利义务观念薄弱;领域中的某些“官工”、“官商”、“官农”式的体制和作风 ;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部门的行政划分和管辖,以至画地为牢,以邻为壑;文 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不承认没有和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对外关系中 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4]上述这些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文化问 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化建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封建主义的 残余影响已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但远没有绝迹,有的基本没有触动(如文化领域中的 专制作风)。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难发现散发着封建霉味的东西。破除和肃清封建 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建设政治文化,要强调破人治观念,立法治思想;破“官本位”,立以民为本 思想;破“大救星”思想,立人民群众是创造者的思想。这里,涉及马克思主义的 一系列重要原理和基本观点。
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 社会以小生产的经济为基础,家长制占绝对优势,专制制度有很深厚的根基。在封 建社会,人民群众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渴望清官明君。突出个人、神化个人、个 人迷信在中国有深厚的土壤。这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理,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文化。由 于它根深蒂固,以至在党内也难以避免。这些是政治文化中最深层的东西。
经过拨乱反正,特别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各级领导干部、广大人民群众在政 治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盛极一时的个人迷信已大大削弱,民主平等观念、法制 观念、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政治文化已经有明显的进步。但是,一些陈旧的东西, 在新的条件下还会以新的装束登场。即使是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地 方,也不能例外。
十一届三中全会曾经制定了一个少宣传个人、多宣传人民群众的方针。这是一个 了历史教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方针。邓小平在解释这个方针时说,对一些 领导人的纪念,有时也带有个人崇拜的成分。这些不适当的纪念方法不但造成铺张浪费 ,脱离群众,而且本身就带有个人创造历史的色彩,不利于在党内外进行马克思主义教 育,不利于扫除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5]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 值得认真研究、化大力抓的一个问题。我想强调的是,要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把思想 从封建的种种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树立社会主义的民主观。
五、党组织应是政治文明的体现者
在目前这个历史时期,我们的党组织与民主政治是什么关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研究和宣传中,实际上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一般的论著都认为,实践“三个代表” 必然要求建设民主政治。有的论著则认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 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代表’,依次指出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其理由是,党作为人民利益代表 是一个政治内涵的命题,关键的就是要实行民主政治。以上两种观点显然是两种逻辑。 前者的逻辑是,“三个代表”中的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经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文 化,二者都落到人民利益,“三个代表”本身不包括政治,但它必然要求建设民主政治 ,用这种逻辑将经济、文化、政治加以统一。后者的逻辑是,“三个代表”本身所具有 的基本点是经济、文化、政治的统一。这个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本文仅就党组织与政治 文明的关系谈一些看法。
邓小平早就明确指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毫无疑问,党组织也应当是领导人民进行政治文明建设的坚强 核心。不仅如此,我们的党组织本身还应当是政治文明的体现者。这是由政治文明的特 点和党组织的性质所要求的。
近代政党的出现,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人们用组织政党的形式,通过 政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创造,是政治智慧的结晶。人类 历史进入近代以后,政党本身以及政党的活动就成了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政党一旦形成,就成了政治文明建设的引导者。政党是政治组织。自从有了政党,就 有了政党政治。在二十世纪,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西方国家,政党 联接着政治体制的各个环节,广泛深入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 社会政治生活的中枢。在现代国家,政党组织本身和政党的活动方式,也必须体现政治 文明的要求,主要是民主原则的要求。近代以来,政党政治成为西方国家政治生活的主 要特征,也是西方国家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进步性和矛盾,都在 政党政治中突出地反映出来。
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以政党为中枢,必须要由政党来引导,而政党本身又 必须是政治文明的体现者。这是西方国家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给人类的一条重要经验。
我们的党组织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我们的党组织在建设政治文明的实 践中,既是领导者,又是榜样。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广 大党员在政治文化观念和政治行为等方面的榜样力量,影响和推动全社会政治文明的发 展,这是必然的要求。客观地说,我们的党组织在总体上体现了政治文明。但又要清醒 地看到,党组织的现实状况距我们建设政治文明的目标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上述各 种带有封建主义色彩的弊端,以及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就是最明显的差距。
党组织要成为政治文明的体现者,首先要提高党员的素质。一是文化素质,全党6600 多万党员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党员占百分之二十以上。这是党组织政治文明的制 约因素。二是思想素质,要从理论和思想上认清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区别、民主集中 制与集权制的区别、民主制与专制制度的区别,从而自觉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 努力。
党组织要成为政治文明的体现者,就要以改革的精神大力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坚决革 除弊端,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和活跃党内政治生活。党组织要成为政治文明的体现者, 实质上,就是党组织进一步现代化的问题。
【】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7、348.
[3]学习时报[N].2003.3.17.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4.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