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0
关键词: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综述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顺利有效地进行,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我们分析整理21世纪以来近年我国学者对当代新时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成果,吸收可借鉴之处,发现其不足,以供同仁参考。
一、政治社会化研究方法
定性和定量研究是社会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综观21世纪以来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大多数学者侧重于定性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涵义、内容、特点、影响因素、途径和解决方法等方面。定性研究是必要的,能够加深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全面了解,也为定量研究提供研究基础。但仅有定性研究是不够的。可是从笔者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定量研究不多,基本上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内容集中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状况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上,如华正学通过对浙江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归纳了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张光等所做的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得出网络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2]印证了一些学者从理论上的推论结果。可见,定量研究能够弥补定性研究的一些缺憾,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实证研究在当前的研究中并不多见,这使得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政治社会化研究内容
1.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和内容研究
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涵义研究,学界众说纷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政治态度、理想信念等方面采用已确立的政治标准来衡量、约束自己,使自己达到内化并和社会保持统一,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扮演该政治体系所需要的政治角色。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内容的研究,很少学者涉及,其中孙爱军的分析较有代表性,他将政治社会化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政治知识和政治理论);心理层面(政治情感、价值取向、政治态度、政治理想);参与层面(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3]
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李艳萍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式的系统性;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条件的群体凝聚性;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途径的立体多样性[4]。向发意等把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分为三点:系统性,组织性,时代性[5]。而张雪梅进一步细分为:系统性,时代性,教育性,可塑性[6]。可见学者们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研究方向把握大致一致,基本上能反映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固有的特性。
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张雪梅认为社会转型是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学者们大多认为在诸多因素中,互联网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认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张光通过调查发现,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随上网频率不同而不同。黄晓晔则从戈夫曼角色表演前台、后台理论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模式的影响[7]。 此外,姚宏建,刘莉认为大学生社会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传播媒介是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8]。而闵绪国则认为学校存在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因素[9]。赵青则从正面阐述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10]。胡伟却认为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学校和家庭,只有充分发挥传媒的优势,加强管理,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才能加快其政治社会化进程[11]。
3.政治社会化途径与对策研究
学界基本上认同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同辈群体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五大途径。孙景福从学校大环境出发,认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12]孙爱军认为还应将思想政治和校园文化归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宋建新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进一步深化:确立合理的政治社会化目标,构建高校政治观教育新模式,改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效果的方法,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13]。实际上,学者们基本上还是从学校这条途径来进行分析的。但其他的途径也很重要,应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闵绪国着重从优化校园环境入手,阐述了如下对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正确认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心理特点,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引导,加强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孟静雅等提出:丰富、优化网络信息资源,构筑网上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和塑造青年大学生高尚品格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心理调适,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能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法治网”、“以技治网”,为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洪曼丽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困境的角度提出了对策:指导大学生矫正思维方法和建立理论支撑点,注重学校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要唤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大力提倡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促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有效途径[14]。
三、小结
从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相关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研究方法上,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倾向、影响因素、途径、意义等的分析上,大部分学者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即定性研究。虽然也有少数学者采用了实证研究,但研究面较窄,仅仅停留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内容、影响因素上,且分析得较简单,仅用简单百分比来进行分析。其次是研究内容上过于宽泛。纵观各学者的研究,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途径、影响因素、对策到意义,都有所涉及,但真正就某个角度深入研究的不多,重点还不够突出。第三是缺乏纵向研究。大学只是一个阶段,研究其政治社会化进行得如何,还应与小学、中学和融入社会各阶段作比较,以便能改进我国学校的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等。因此,此课题还有诸多需要探讨的领域和问题,并值得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来增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最终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塑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政治人”。基于此,拟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强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性研究。第二,加大对多种媒介的研究力度,综合考虑各种媒介的作用。第三,应大力改进研究方法。
文献:
[1]华正学.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1:31-33.
[2]张光.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版),2006,6:37-42.
[3]孙爱军.政治社会化: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点[J].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6:6-9.
[4]李艳萍.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性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7-141.
[5]向发意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统战理论与实践,2007,2:115-117.
[6] 张雪梅.谈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6-120.
[7]黄晓晔.从一元主导到二元对等——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模式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2005,6:74-76.
[8]姚宏建等.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9-120.
[9]闵绪国.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学校消极因素及其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46-48.
[10]赵青.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1,3:21.
[11]胡伟.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4,2:91-93.
[12]孙景福.高校基层党团组织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18-19.
[13] 宋建新.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6,9:34-35.
[14]洪曼丽.略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49-50.
下一篇:试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