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航天军转民军民结合的回顾与思考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航天科技全面实行军转民和军民结合,不仅在民用航天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还利用航天本身的技术、设施设备、技术手段及科技人才等的实力和优势,为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开发、研制并生产了数百种急需的产品,为有关工业部门提供了可用的技术改造的设施设备。为国民持续稳定的发展,航天人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航天军转民、军民结合的历程
我国航天系统军转民、军民结合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宏观上讲,这三个阶段还都属于感性发展时期。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即将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WTO)带来的挑战,必将给航天军转民、军民结合带来新的契机,并将进入新的理性发展时期。
1.“找米下锅”、“随汤下面”的发展阶段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指令性的航天科研生产任务锐减,科研生产任务量与生产设备能力、人员能力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极大的反差,此时,中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这是我国航天军转民、军民结合起步和发展的背景与条件之一。其次,当时中国的商品市场是卖方市场,商品紧俏和脱销严重。正是在这样主客观两方面的背景条件下,无需进行深入系统的市场调研和技术开发,只要市场需要,自己又能干,便揭竿而起,各类民品尤如雨后春笋,从绞肉机、落地灯到电风扇、吊扇,从洗衣机、电冰箱到汽车总成陆续进入市场,真可谓蓬勃发展。
此阶段极大地缓解了生产设备闲置和科研生产力量过剩的矛盾,使各厂、所产值和利润有了很大提高。虽说取得了“短平快”的效果,但很难经受市场的长期考验,未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2.注重市场需求和扬航天技术之长
80年代中后期,航天军转民、军民结合的工作开始由无序向有序状态发展,一些“短平快”产品、质次价高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等,陆续被市场淘汰出局。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价格规律、供求规律等所起的作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广大职工对军转民、军民结合的认识开始有了质的提高,认识到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航天科技工业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一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科技人员开始涉足民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使一些机电一体化产品、机及其应用类产品、特殊泵、阀、管路密封类产品、系统总成类产品、民用航天地面应用类产品等,逐步萌生和面世,有些一直红火到90年代中前期,在当时也确实称得上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电冰箱、面包车、双排座客货两用车、吊扇、彩电、数控与数显、工业过程控制、石化系统的特种泵阀管等。但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规律是永恒的,也是残酷的,有些产品开始从市场的商战中败下阵来,有的还败得很惨,几乎是全军覆没,有些产品仍在市场中搏击。但总的讲,没有摆脱所(厂)自为战、院(基地)自为战的局面。
3.走规模经济和高技术附加值之路
自90年代的中前期,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供大于求的局面开始出现,早期开发的家电类产品逐渐被市场淘汰;计算机应用类产品也只能在维系生计,一时还形不成规模效益;汽车及其零配件发展不平衡,整车厂大体上是处境险恶;民用航天地面应用系统无论在产品的批量、技术性能、质量上,还是品种与市场占有份额上都不尽如人意。亏损日趋严重,且有继续下滑之势,一时还很难遏制。
此时,航天系统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发展民品支柱产品、优势产品、拳头产品,走规模经济发展道路的思路,并确立了集中力量办大事,联合起来求发展;发展和确保主业,带动民品与三产发展的指导原则。当时,航天系统提出了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计算机及其应用、应用卫星及卫星应用三大支柱民品的发展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包括组织结构调整、队伍组建、市场开发等。
时至今日,航天民品继续在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科技和科技进步为推动,以产品为龙头,以队伍建设和技术改造为保证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并在一些民品项目中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如金税工程、金卡工程、复合管道工程、汽车空调器、汽车发动机等,其销售收入每年已达亿元以上。但综观三大支柱民品的发展尚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汽车整车生产更是步履维艰,已成为企业亏损的主要源头,汽车零部件也面临着严重的市场考验与冲击;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虽在卫星地面接收站等产品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航天主导产业的高度看,从品种、市场占有率及规模上看,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计算机及其应用类的产品发展并不平衡。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其经验教训值得认真。
二、经验教训浅析
1.所有制、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
联合起来求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必然涉及到所有制、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目前,从客观上讲都是国有资产,但实际上却是条块分割、部门与单位所有,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与产权明晰等等还未完全到位,又要考虑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资产重组难,各部门、各单位又都受各自利益的驱动,因此,联合起来求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难度相当大,进展缓慢,成效受影响。
2.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格局还未形成
和实践已证明,发展民品同样要依靠科学技术和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就航天工业的现状而言,各院、基地和所、厂都是独立的经济核算部门,各有各的经济利益,各有各的生存与发展的任务,同一类专业产品的科研、生产分设在所、厂,院、基地所属企业再设技术开发中心,会与相应的专业研究所有重复建设、重复研制的问题,否则,企业在技术开发上会受制于人,缺少自主能力。加之,目前行政指令作用的有限和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所、厂各自为战,因此,健全和完善航天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化体系,实为当务之急。这种现状,势必影响科技成果的创新,影响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实现产业化。小打小闹、手工作坊式的民品和小富即安则不足为奇。
3.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尚有不足
航天工业称得上是计划经济的典型,从体制、机制到管理思想、观念、办法都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而对于市场经济下的民品发展,则极不适应。但传统观念与习惯势力的影响也不是短时间能消除的。例如:“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观念就是一种,在汽车整车的发展中,如何适时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产业导向和产业结构走势就十分必要,以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摆正航天汽车在整个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做到有位才能有为,有为才能更好地有位。
至于在加大科技投入,产品上档次,产品及时更新换代;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注意保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开发新市场,延长产品的市场生存周期;将用户作为上帝,搞好营销与售后服务等方面,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管理与经营上的问题,这些都制约着航天民品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与壮大,更难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
4.层层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尚欠缺
发展支柱民品、优势民品;走规模经济、规模效益的民品之路;联合起来求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发展民品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扬航天技术之长;航空航天为本,军民结合,军品第一,民品为主,走向世界;发展航天,加强民品,提高效益,走向世界等。这些指导思想都是非常正确的,认真贯彻落实也肯定会有成效。但如何根据这些指导思想研究、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发展战略与规划,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用这些发展战略、规划、举措统一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和行动,步调一致地去推动民品的新发展,值得深思。发展民品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科技和科技进步为推动,以产品为龙头,以队伍建设和技术改造为保证。这五个方面都涵盖着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各级领导和机关如不在具体落实上下苦功、实功,是很难奏效的,有的项目甚至半途而废或者是短命的。
5.投入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低尚待解决
发展航天科技及其产业要靠政策、靠人才、靠投入。发展航天民品也是如此,仅就投入而言,对民品的投入是很有限的,主要是靠企事业单位自己筹措,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实力是很难承受大型民品的开发生产费用,尤其是风险投资。
从民品的开发生产过程看,包括研究与发展(科技知识创新)、技术应用开发、中间规模试验和小批量与批量生产等环节。据国外有关资料报导,技术应用开发、中试、批生产三个阶段的投入为1∶10∶100,我们的民品既没有严格按这三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去做,其投入更是少得可怜,特别是中试这个环节更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因此,很难取得大的收效。
为使民品的开发生产及其投入趋向科学化和程序化,必须对产品开发的三个阶段进行深入研究。
技术应用开发阶段:在全面分析研究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可行性、适应性、先进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研究和创造转化的条件,并予以验证;对工艺、生产设备、质量保证等的原理、方法、规律、可行性等进行研究、设计;设计并试制样品、样机,包括工艺、生产设备的设计、试制或外购选择。
中试阶段:进行样品、样机的设计和设计定型试验,并定型;进行扩大生产的研究试验,包括设计工艺流程,开发、设计或选购生产设备,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保证大纲;批生产的质量稳定性试验,可靠性试验,优化参数的再现性试验等;生产、检测、维护、安全等技术操作规范的制订及规范化试验;新生产系统接合部技术协调性能试验,包括原材料、能源、介质、辅助工具系统等的适应性、兼容性试验。在技术应用开发与中试两个阶段,还要进行大量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包括产品成本分析、计算,与市场上同类商品的可比性分析,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分析,投入产出与利润分析等;进行技术和市场的分析、预测,含技术的先进性、技术需求趋势与可发展性的分析,目标市场的预测、可能占有的市场份额、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预测以及销售策略研究等;进行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以及与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等。
批量生产阶段:要进行生产线的建造,包括相应的工艺和检测设备;进行试生产并通过生产完善设备;检验并解决批量生产中产品的一致性与可靠性等问题。
6.科技创新机制应尽快建立
知识时代的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源泉将主要依靠科技知识的创新、积累、加工、传播、应用、转化、转移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高科技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现阶段民品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加速科技知识的创新和产业化的实现。
就航天科技的现状而言,科技知识创新的速率、创新成果的质量与水平等,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且可供转化的科技创新成果更少,转化率低,形成大批量规模生产的几乎没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包括体制、机制、管理等,但调动和激励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与整合的积极性则是十分重要的,应从分配机制上体现创新者与整合者的价值与成就。航天民品大部分是多项科技创新成果的综合与集成,而且在创新与整合中不断融入新的成果,必须全方位、全过程地给予的评价与回报,包括成果干股,使创新者、整合者成为产品开发生产的利益共同体。
航天工业军转民、军民结合的实践证明,对于确实能成长为新经济增长点的项目,即使是基本以某一所、厂为主的,也都要按新体制、新机制组建新的法人单位,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管理。对于跨单位的大型民品项目应按股份制的办法,按制度的要求组建规范的公司,使之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自我约束,不断增强其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实力。不解决公司管理中“富了方丈、穷了庙”的问题,民品发展无从谈起。
三、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目前,航天军转民、军民结合工作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也必然带来诸多的新情况、新矛盾与新问题,困难与办法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办法总是多于困难,机遇总是大于挑战,关键是想办法、抓机遇。
1.指令性任务的增加为民品发展提供了机遇
根据目前的形势,国家将全力以赴地迅速增强国防实力,改进和完善部队的武器装备系统;对军用航天、民用航天的需求也日益广泛而急迫。所以指令性任务需求的数量、质量与技术性能要求等,都应有所增加和提高,特别是批量生产的要求和技术改造的投入,都会增加经费投入。任务的增加会缓解设施设备与人员闲置的状况,但还到不了人员严重不足的地步,因此,毫无理由放松或削弱民品的发展。相反,任务的增加将有利于队伍的稳定与调动积极性,给民品发展带来动力;另外,技改投入增加,也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民品发展的硬软环境,对民品发展也是一个有力支撑。
2.审慎分析加入WTO给航天系统带来的利弊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日益临近,给中国经济及各方面带来的利益与影响将逐步得以显现。对航天主业及民品肯定也会带来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我们必须本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原则,进行冷静而实事求是的思考,严肃而认真的分析,适时做出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调整的抉择,使存量资产的重组与增量资产的注入,以及改革的举措,都能顺应加入WTO的新形势。
3.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我国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变,且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整个国际市场都会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新立项开发和生产的项目应审慎而准确地进行国内外市场的分析预测,并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尽量发展高科技产品,要有较高的技术附加值。对于已有的民品项目,应根据销售现状和市场前景,统筹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自身的科研生产实力,适时进行清理,该关的关、该停的停、该转的转、该发展的发展,要果断决策。
4.西部开发将给航天军转民带来新契机
国家已做出大规模开发西部地区的决策,并将大力开发西部10省区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且已明确扩大内需项目主要向西部地区倾斜,同时,国家还将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外商到西部投资。航天系统在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内蒙古6个省区有大型科研生产基地,且在中部的湖南、湖北、河南、山西等省也有相当规模的科研生产基地。这些科研生产基地既可作为被开发的对象,又可以作为开发西部地区的主力军,在发展西部地区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实力。另外还可以东部沿海地区的航天科研生产基地作为后援和支撑,这些中西部地区的科研生产基地都是由沿海地区的航天科研生产基地包建和搬迁的,中西部地区的航天部门可以作为窗口和前沿阵地,以带动、促进和辐射沿海地区航天科研生产基地向更高层次发展。
5.企业扭亏脱困为发展提供了动力
目前,航天工业企业亏损面在50%以上,有相当数量的工业企业资不抵债,且又地处西部地区,扭亏脱困任务艰巨,发展民品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从另一个侧面看,这些工业企业面临搬迁、破产、兼并等的考验,广大干部职工欲通过改革求发展,变亏损为盈利的积极性很高。同时,搬迁、破产、兼并就给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提供了条件,只要把改革(改制)、资产重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营项目)相结合,再加上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就可以出现新的转机,使航天民品有一个大发展。
6.集团公司、院(基地)、所(厂)需在市场经济中理顺关系、定好位
建立集团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历次体制调整、改革中最大的一次,又正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集团公司内部的三个层次以及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军兵种等,都有一个理顺关系,定好位,明确责、权、利的问题。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和运转,矛盾和碰撞还不在少数,应尽快理顺、定位,做到优质高效运转。否则,将影响军品、民品的发展。
四、对策措施及建议
1.制订全面、科学、切实可行的民品发展战略与规划
考虑的要点:
经济、技术全球化的趋势,航天民品要进入国际大循环,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面对企业扭亏脱困的现实,将扭亏脱困计划与民品发展规划相结合,使工业企业扭亏脱困同改革(改制)、资产重组、搬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成为辩证统一的有机体,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要走发展高科技产业之路,走规模经济、规模效益的发展之路。规划出航天标志性民品,即大(市场占有率大)、名(知名度高)、特(有特色)产品,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联合起来求发展。
民品发展规划要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五民”(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舰船、核能利用、民爆器材与技术)主导产业为重点,除民用航天外,应力求与其他“四民”协作,共谋“五民”主导产业的兴旺发达。
统筹规划民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市场、技术改造等保证条件,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以求民品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2.研究西部开发战略与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在参与中求发展
航天系统位于中西部地区的科研生产基地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优势,要航天科技工业参与深圳特区和发展东南沿海特区的经验教训,及早了解和研究市场,积极进入西部开发要一举三得:为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做贡献;使中西部的企事业单位走出困境;带动整个航天民品乃至整个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
要有切实可行的举措,做到组织落实、队伍落实、产品项目和产业方向要选准,而且要制订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防止一哄而起、零散进入、收效甚微的现象重演。
3.希望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与保证
航天民品的发展要进入其他行业、进入各地区,国家应制订相应政策,保证中央直属企业与地区所属企业公平竞争,破除地区保护主义;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项目进入相应的行业,也应平等竞争,破除行业保护主义。
国家应对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给予一定的投入和相应的融资政策,包括技术应用开发、中试和批生产各环节的投入,且应注意各环节投入比例的合理。特别是开发与转化的投入风险问题,国家应设立风险基金,以求做到开发与转化的风险由国家、开发和转化者共担,收益共享。只有如此,才能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发与转化的积极性。
设立国防高新科技虚拟园区和网区,凡符合进入国防高新科技虚拟园区、网区条件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其实施转化和实现产业化过程中,都能享受相应的高新科技特区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国防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加速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
建立国防科技准专利制度,对科技知识和科技人员的劳动、贡献的价值予以确认,并参予有关的物质利益分配,使科技人员有成就感和价值感,以吸引、稳定科技队伍并调动其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实现。
4.采用新体制、新机制和新的管理办法
就目前航天系统的实际情况看,科研生产活动的基本实体在所、厂,各所、厂的军民品的比例又不尽一致,形成规模的民品更是屈指可数,在这种背景下搞军民分线、分离、分立,其效果都有限,且有明分暗不分的现象。新形势下选定的项目,在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和市场分析后,可采取组建新的法人单位的办法,这是科研生产的实体,可采用股份制等新的所有制和管理体制,按新的机制进行运作,遵循市场经济的竞争、供求和价格规律,发挥竞争、分配、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尤其应实行按市场机制进行分配,以效率、贡献和效益的差距形成物质利益分配的差距,以利益分配的差距激励效率、贡献、效益的提高,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规模经济,带来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