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锦涛“为民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曾秋菊 时间:2010-08-10
  关键词:胡锦涛  为民  渊源  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胡锦涛“为民”思想渊源于上的传统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民本思想。把以人为本作 为执政理念,表明 了新一届 中央领导集体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和决心。胡锦涛“为民”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社会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2002年 12月,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深刻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人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领人民创造 自己的幸福生活。”…这里所讲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胡锦涛“为民”思想的精髓。之后,胡锦涛把他的“为民”思想上升到党的执政理念上——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在全社会弓I起强烈反响。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理论界对胡锦涛“为民”思想的内涵、实质以及如何贯彻和落实胡锦涛“为民”思想等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多,成果颇丰。本文仅对胡锦涛“为民”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一些探讨。 
  一、 胡锦涛“为民”思想的历史渊源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无源之水,凭空产生的,胡锦涛“为民”思想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一)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民本思想是胡锦涛“为民”思想形成的民族文化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传统民本思想是视农民为主体和人民群众为社会基础的根本思想。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尚书 ·夏书 ·五子之歌》中说:“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当时统治者就特别重视民心,他们认为,民心即天意,顺乎民心就是顺从天意。《尚书 ·皋陶谟》中说:“天聪明,自我 民聪明;天明威,自我 民明威。”《尚书·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 
  孟子是我国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在阐述君民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在夏商周兴亡的历史时,阐述了“政得其民”的思想。苟子在《苟子·王制》中提出“民水君舟”。苟子说:“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德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德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苟子·王霸》)汉唐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汉代的贾谊提出了为政治国必须“以民为本”、“以民为命”、“以民为功”、“以民为力”(《新书·大政上》)的主张此可谓贾谊民本思想之总纲;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贞观政要·论务农》),并将民本思想贯彻到为政治国的实践之中,从而使唐出现了“贞观盛世”的繁荣局面。明清时期,民本思想继续发展,如明朝的杨士奇在阐述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指出:“国之有民,犹鱼之有水,火之有膏,木之有根,人之有元气。”(《历代名臣奏议·仁民》)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也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原臣》),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民而不是君主,从而将传统民本主义推向高潮。 
  传统民本思想认识到民众在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中的基础地位,揭示出民心向背与王朝兴衰的基本,主张重民、爱民、从民、信民,从而在客观上有利于减轻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但我们必须看到,传统的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是统治者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其真正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既吸收了传统的民本思想的精华,又克服了其消极性和被动性,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体系;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把以民为本的思想推向了高峰  。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是胡锦涛“为民”思想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 
  希腊智者普罗太戈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他认为,一切都以人、人的环境、人的需要的变化为转移。在中世纪时期,神学占据着整个社会的统治地位,严密控制着人的思想。到了近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抬高了人的地位,贬抑了神的地位。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不应从神的本质来了解,而应从人的自身来确定,并竭力鼓吹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现代化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使人的本质在物质层面上得到了充分发展。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高扬人的价值、尊严和伟大,对于人的解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与传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资产阶级的人本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离开人 的社会性、历史性去探寻人的本性、人 的本质的抽象的人性论。西方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传统及当代西方发展理论,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它们都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动力中的价值核心地位,以人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最高标准,其内涵成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胡锦涛“为民”思想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胡锦涛“为民”思想形成的基础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继承和发展了以往思想家的积极成果,丰富和完善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第一次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神圣家族》一文中,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他们说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列宁也指出:“全人类的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我们党就应该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些都为胡锦涛“为民”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 
  (四)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为民”思想是胡锦涛“为民”思想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处处彰显了党的“为民”思想。胡锦涛“为民”思想是对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为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曾经说过,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分水岭。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这些闪烁着毛泽东“为民”思想的光芒,照耀着后来的共产党人。
  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他强调,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他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时,他提出了人 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的重要观点。这些无不显示出,平的“为民”思想。 
  江泽民同志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它要求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泽 民指出:“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强调,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善于联系群众,而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又是易于脱离群众,因此,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为民”思想 。 
  党的几代领导人的“为民”思想,为胡锦涛“为民”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而使以人为本思想上升到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 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 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胡锦涛“为民”思想的现实意义 
  “为民”是共产党的最终目的。“为民”思想是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基本思想和追求,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鲜明执政理念。从毛泽东的为民思想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宗旨和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确立新的执政理念 ,对于进一步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 目标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把以人 为本作为科 学观的核心,明确 了“为民”思想在 党的执政理念 中的地位 
  以人为本是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依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执政新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一执政理念的确立,使我们党执政的最终目的更加明确,就是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执政的根本任务更加明确,就是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对执政的内容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就是要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权益;对执政的过程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就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本质,就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这一宗旨的体现。 
  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的包括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将“为民”思想渗透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中。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成为贯穿社会主义整个化建设过程的主线。与传统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将物质财富的增长视为发展的基本尺度不同,以人为本的执政新理念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宗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目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为民”思想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胡锦涛同志关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论述,是党的“为民”思想的新发展,是新时期党的“为民”工作的行动指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要把这一本质要求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坚持和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以来,亲民、爱民、利民,已经成为这个领导集体的执政特色和形象写照。在抗震救灾中,胡锦涛同志指出:“一定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各级党组织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充分实践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谱写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篇章。在十七大报告中,处处渗透着“为民”思想,报告明确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可谓是一个心系人民的执政纲领。如此鲜明、具体、全面地把人民的幸福安康初步加以细化,并且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 目标任务 ,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决议,这在党的事业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充分体现了十七大报告把“为民”作为党的最高目的的思想。
  三 、结语 
  总的来说,胡锦涛“为民”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在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合理吸收的过程中,在对党的几代领导人“为民”思想的继承、发展、完善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党的“为民”思想。它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及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为解决我们目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为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将来的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指导思想。因此,“为民”思想也是指导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大战略思想与强大思想武器。“为民”思想为我们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协调有序的发展,以及社会中的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1]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 目标[J].求是,2003(1):7. 
  [2]宋 芳.从民本思想到执政为民的传承和质变[J].船山学刊2004(3):177. 
  [3]黄明哲.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探析[J].学习与实践。2007(9):6—7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04, 
  [5]列  宁.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27. 
  [6]列  宁.列宁全集:第26卷[Mj.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69.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3:373.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5:850. 
  [11]李慎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7(6):l2.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13]王雪峰.人民至上:党的最高目的——十七大报告的为民思想[J],江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1. 
  [14]侯保善.改善民生——执政为民的根本任务[J].学习,200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