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农村基层党组织角色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定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范应力 王水现 时间:2010-08-10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  角色  领导核心
  [论文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联系党与农村的纽带,上农村基层党组织角色经历过三次演变。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按照“生产、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农民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 中之重。”历史上党的成功就源于对农村工作的成功,而党在农村各种政策的落实和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是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的。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更要确定好自我角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角色的历史演变
  从 1921年至今,共产党在80多年的成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党与农村联系最直接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也随着党的角色的变化不断调整自我的角色,这个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1、建国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角色——领导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单位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抛头颅 、洒热血。在战争时期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从成立一开始就决定推翻旧的政权,建立属于无产阶级的新社会,而且党认识到当时中国最大的国情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身上有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若要实现党的目标,必须进行暴力革命,在经历了几次武装起义的失败后,党逐渐认识到,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党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也成了领导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单位,要担当起领导和组织当地群众进行革命的任务。当时农村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中国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选择革命,党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成为了革命的领导者。这一任务的具体落实是由农村的党组织所承担。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体制外的“非法”政党,若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利用暴力的手段摧毁现存的乡村秩序,重构新的政治格局。农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口号,通过强大的宣传和政治动员,让农民了解、理解党的政策,最终让农民接受拥护党的政策。同时通过组织农民进行革命,打倒农村的土豪劣绅,落实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实现对农民的承诺,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为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和兵力保障,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2、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角色——革命与执政的徘徊
  建国后,党在保卫新中国胜利果实的同时本应该及时地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但由于当时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影响,党对角色转变的认识并不是很到位,由此造成了长期在革命与执政之间徘徊的局面。受此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也长期在革命与执政的角色之间摇摆。 
  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是清醒的认识到,这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保卫和巩固革命的胜利果实,首先必须抓好建设。从农村起家的中国共产党深知农村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汲取国民党统治时期疏于农村建设的深刻教训,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采取分土地、领导农民恢复和发展经济等措施极大的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和拥护加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党中央在对局势的判断上出现了失误开始强调革命的紧迫性,于是又开始恢复革命年代的手段来治理国家。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开始在执政与革命之间徘徊不定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开始恢复使用已经不适应当时农村实际情况的战时政治动员方式,大搞群众运动,通过“抓革命 ”来“促生产”,在农村建立起政社合一的庞大组织——人民公社。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深入开展,人民公社成为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于一身的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对人民公社的控制把权力高度集中在手中,实现对农村的控制。在此种情况下,农村的行政、军事、文化、经济等组织都成了党组织的附庸。这种以“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农民身心疲惫,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改革开放至十六大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角色——新时期的尝试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将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开始了新时期的尝试。 
  这一时期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中央正确政策的指引下,领导农民开始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连年丰收,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但吹醒了城市人的头脑,也使农村的许多人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村民大搞农村集体,在短时间内使农民迅速富裕起来。20世纪 80年代,随着被称为“草根民主”的村民自治的出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支持村民自治,大力宣传、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创造出了“两票制”、“公推公选”、“公推直选”、“海选”等多种富有乡土气息的中国式基层民主,使村民自治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村民 自治的进程 。
  但是,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角色扮演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过于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并且实现领导的方式趋向于单一、粗暴,这种单一的领导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新的角色定位。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角色的现实定位 
  党的十六大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并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在以下几方面定好自我位置,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1、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在宣传、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方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本“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和农民最直接的联系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及时、准确、全面地宣传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充分领会中央精神、响应中央号召、紧跟党的步伐,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2、基层党组织应在带领农民、走富裕之路上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不解决七亿多农民的小康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流于空谈。现阶段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西部的很多农村地区还比较贫穷落后,要实现农村的小康,单靠国家的财政投入和外界的扶助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导组织,在接受外界“输血”的同时,更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增强 自我“造血”功能。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研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方法和途径,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把发展生产、致富增收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带领农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小康之路。 
  3、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在规划、兴建新农村的基础设施方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许多农村的贫穷落后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有直接关系。一些地方的农村至今仍然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化的工具无法到达。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应农村的清洁能源”。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仅有国家的投入是不够的,而且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是一些小而分散的工程,国家直接介入进行控制和操作也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多方筹集资金,组织农民参与到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
  4、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在倡导社会新风尚,优化农村社会风气方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目前许多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落后等问题。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应结合本地实际,倡导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努力营造一个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诚信友爱、平等互助的道德环境,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在推动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方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农村体制改革,扩大村民在经营、管理和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人翁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引导农村基层干部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切实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落实村务公开,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引导农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约束行为和保障权利的各项制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的各项实践工作,真正落实农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 
  6、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在培育新型农民方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科学发展观认为,人是社会主体,也是实现其发展的客体,作为社会主体的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动力,在一切农村资源中,农村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只有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才能推广应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才能变成现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创新机制,从多方面人手,努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并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
  [1]胡茫.新时期农村党组织的角色定位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2]尹冬华.从管理到治理一地方治理现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吴鹏.基层党组织角色转换的负面影响与变革[J].岭南学刊,20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