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不仅仅是个政治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0
[关键词]舆论;形态;影响
舆论向来不仅仅是表达和展示观点的问题,一方面它是社会的表现,是政府察觉公众意见、态度和行为取向的重要手段:另外一方面,错误的舆论也会导致和谐的社会出现不和谐的音调,对社会安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作为政府。一方面要关注公众的舆论,千方百计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权利的实现;另一方面则要对一些不合理的舆论甚至是流言、谣言等进行纠正并加以引导,以保证社会正常有序地运行,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今时代,社会出现巨大变化,舆论的形式、形态以及影响面等都出现较大的变化,因此加强对我国舆论的引导便显得尤为迫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民主化:加强舆论引导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前提
至200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整整30年,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性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人们的表达意识空前增强。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分别提出了“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07年1月,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该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实施为人民的知情权提供了制度保障。2007年8月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该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机构应“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并对“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进行相应惩罚。从而从上保证了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学者认为政府的舆论政策已经从“喉舌论”、“导向论”转至“引导论”,其实质含义是将“舆论引导与表达民意平起平坐”。显而易见,国家对国内媒体和舆论的管理已从全方位管理到给予导向,再到现如今的“引导”。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通过、公布并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该条例实际上是奥运会我国新闻开放政策的延续。条例规定,“外国记者在中国境内采访,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外国记者采访时应当携带并出示外国常驻记者证或者短期采访记者签证”。这实质上是允许正规合法的外国记者拥有在中国境内单独采访的权利。该条例的实行表明政府将“国人称许与国际好评等量齐观”。政府政治上的开明开放一方面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监督政府运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人民自由度增强的同时,如何让这种自由良好的社会秩序保持下去,如何保护正常人的合法权益、杜绝社会恶习对人们的侵扰,如何防止个别人的自由对他人造成重大影响,如何让人们理性地面对现实,这些都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所必须加以解决的,因此政府必须加强舆论引导。
二、经济全球化:加强舆论引导以保障国家信息主导权刻不容缓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将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将使社会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开放性,使得社会文化出现强烈的渗透性。增加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并导致全球性垄断。在资本、技术、管理的流向下则表现出异步性,同时它还超越了国家、民族、信仰和社会制度,也超越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不发达国家差异。它能加快社会发展进程,促进社会变形,改变人类社会生活。但其缺点也是不言而喻的:它增加了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性,产生了贫富两极分化、国家经济安全、信息垃圾泛滥、“话语霸权”、网络伦理及道德、文化渗透等问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如何,全要靠作为主体的国家如何把握。
对比1998年亚洲危机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我们不难看出以上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国家的信息安全便不再是虚拟的口号了,而是真刀实枪地进行着,主要体现为国家在重大事情上拥有自己的话语主权而且拥有掌控信息方向的能力。如今年的金融危机,面对危机,信心相当重要,如果国家不能掌控舆论主导权,那么危机便不是口头上的,而是会以实实在在、我们见得着的方式进行的。在以信息为主的市场如股票市场,这一点表现得甚是明显。国际大的投资商如通过操纵舆论,那么国内的小投资者便只能任人宰割了。而近年来国内的房产市场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房产商掌握了话语主导权,其操控市场的能力便空前加强。近年的一系列现实一再向国人表明,舆论引导不仅仅是个政治命题和意识形态命题,拥有绝对的舆论引导能力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保护国民在经济上不受伤害的基本手段,它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实际上就是涉及国家的生死存亡。 三、文化多元化:引导主流价值观是保存、延续并民族意识完整性的必要条件
进入21世纪以来,决策层相继提出了“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文化”、“共有精神家园”等文化理念,其实质是承认文化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不存在谁征服谁的问题,它的本质是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协商,从而使人们能理性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化是性、全球化和意识形态三个维度共谋的结果。现代性解构了社会文化,同时使崇高弱化,为文化多元提供了基础;全球化一方面生成了世界文化观,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时代文化的分化与重组:我国政府在引导世界观时淡化了生硬的表述,褪去了生硬的斗争意味,承认和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种文化样式的兼容并蓄,它以一种对话协商的方式去审视异质文化,表明意识形态并非是时代文化发展的障碍,而是可以引导和规范着时代文化的主体。现代文化的存在不是看其优劣与否,而是看其包容性有多大。
文化多元化不仅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可能,同时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强有力的武器。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世界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但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美国谋求的新帝国大厦是人类迄今为止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世界权力结构模式,军事、、文化构成了美国新帝国大厦的三块基石。而且以“文化”为主的软实力能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其“舆论同化”的作用非常强,因此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宣传工作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虽然文化是在斗争中得以长存,但是作为社会主体的国家必须维护主流文化意识,建构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增强国家的“软实力”,这是保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这个世界文化多元化时代得以存在、延续并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信息化: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避免不良信息冲击人们正常生活的安全保障
1994年,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自1997年10起,互联网信息中心每年两次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由1997年的62万增加至2.53亿。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其他新媒体也迅速发展起来。但这些新媒体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2003年。是年,一场特大的公共卫生事件让互联网交流、讨论以及手机信息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常态,新媒体以其独有的方式初步显现出巨大的影响力。被称之为博客元年的2005年让人们对信息、社会和人生有了重新的思考。从2003年的“宝马车撞人案”开始,经历“聂树斌杀人案”、“黄静案”到2007的“华南虎事件”、“厦门PX事件”以及众多的“史上最…”事件,新媒体以其独有的方式与传统舆论形成对抗,国内的舆论引导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大事不断:年初的“抗击冰雪”、“3.14拉萨事件”、“5.12汶川地震”、“奥运会”,但正是这样一个年份,让人们见识了网络舆论在整合社会民情民意的巨大建设性力量。但新媒体在展示其建设性一面的同时也展示其“暴力”的一面:“人肉搜索”、“网络追剿”“网络暴力”等等让整个网络混乱不堪。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如何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国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成为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最大的研究课题。伴随着更多新的传播手段的出现,现阶段的舆论引导主体不仅有传统媒体而且还有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这些媒体的所有者有些是法人,而有些则是人。如何规范、引导人们用好手中的武器,是这个“信息时代”首先要解决的。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网络已成为公民参与的一条新兴重要渠道。面对纷繁复杂的舆情,如何使主流声音顺利的传达,如何使社会在表达多元化的意见时实现有效的整合,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并使之得到各阶层的认同,是值得探寻的课题。同时,如何实现社会群体由非理性思维转向理性思维,如何避免一些信息对受众的过度冲击,如何避免不良信息对受众日常生活的干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如何构建政府、媒体以及公众的良性互动及信任机制,都是摆在学界及业界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