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0
论文摘要:曾经一度称霸全球的苏联,就像是一座高高垒起的积木,只是经人轻轻一点就在突然间轰然倒塌了。乍看起来,这仿佛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并未过经战乱,自身又是如此的强大,怎么会一下子就解体了呢?这里,文章简单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并了它带给我们的一些深刻的教训。
苏联是一个国力强大,科技发达,人民自信,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的令人生畏的国家。然而,1991年12月21日,在这个年份的最后十天,世界发生了一件令许多人都始料不及的大事,由列宁创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近七十年的苏联解体了。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高度集权的弊端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农经济明显占主体地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重,管理权经营权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爆发。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官僚阶层腐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人民群众看到苏联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一些国家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与其声称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而政治不民主,学术言论不自由进一步导致人民对苏联共产党失望。
(二)党组织建设的薄弱
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质量下降,不能发挥先锋作用,使党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事业的组织力量。苏共各级党组织失去了政治警觉性,往往埋头于经济问题,对政治进程没有从阶级的角度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估,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党员失去了先进性,党的建设没有搞好。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台了不允许在、、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结果造成党的基层组织大大萎缩,党失去了在群众中开展活动的基础。
(三)路线及政策的失误
苏联的解体,毫无疑问戈尔巴乔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改革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戈尔巴乔夫抛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阶级斗争,过分匆忙的民主改革。在实行民主化时,戈尔巴乔夫做的太匆忙,同赫鲁晓夫相似,他极端急躁,从权威的制度向民主制度过渡,从极端集中化向分散的市场经济过渡。意识形态也是苏联国家和社会的主要支柱之一,因此任何大的改革都要意识形态基础,这正是戈尔巴乔夫的弱点,虽然他提出过“新思维”的口号,但是却并没有创造出任何新思维。
(四)经济建设的落后
苏联有丰富的资源但开发利用得不好,军工方面的科技成果也没有很好运用于发展整个经济。首先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二、苏联解体的教训
(一)国家要高度统一
苏联解体给世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就是: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任何分裂行为都是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客观相违背的。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联盟前途举行全民公决,全苏1.86亿选民中80%以上参加了投票,投票者赞成保留苏联的占76.4%。毫无疑义,苏联解体是违背苏联大多数人民意愿的。苏联解体破坏了统一的空间。
(二)确立并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最重要教训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为保持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也是由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生存的重大关键所在。而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而完善党的领导。苏联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影响了政治体制中其他各种设置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以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要集中力量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体现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在贫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其他方面的优点也难以发挥。只有社会主义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主义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四)健全社会主义体制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固然十分重要,但它不能代替政治体制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本身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加强和不断完善民主和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和监督制度;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使之规范化和法制化;应充分发挥中央集中和地方分权各自的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吸引少数民族参政、议政,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保障。同时,对于少数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民族矛盾、民族纠纷、分裂国家的势力,应毫不手软,坚决给予回击。我们必须承认在国家的政治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艰巨的改革任务。
:
1.李景治,林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第3版
2.高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4版
3.宫达非.《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上一篇: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六字真诀”
下一篇: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法制化建设探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