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效学角度探讨黄芩“道地性”内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6-05

                作者:杨巧芳,孟庆刚,杨忻,宋琳莉 

【关键词】  黄芩;道地性;内涵;药效学

         从药效学的角度来讲,“道地”是一个质量概念,但其质量优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就黄芩“道地性”的内涵从药效学角度作理论上的粗浅探讨,庸俗疏漏之处恳请同道斧正。

1  “道地药材”概念的来源及含义 

 陶弘景关于“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和“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的论述,是“道地药材”概念最早的雏形。早在唐贞观年间,政府依据自然形势,把全国分为关内、河内、河东、河北、山南、淮南、江南、陇石、剑南、岭南10道。此后,孙思邈在《千金翼方·药出州土》篇中专门记载了10道各州的地产药材,这是当时有关药材分布最全面的记载,也是“道地药材”这一名词产生的主要依据[1]。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在每药下均专列“道地”一条,始创“道地”一词,此后在《牡丹亭·药》中“道地药材”一词首次出现。历代医家对“道地”含义有不同的认识,黄氏等[2]总结历代医家对“道地”大致有3种解释:①“道地”本指各地特产,后来演变成货真价实,质优可靠的代词;②“道地”亦作“地道”,“地”是指地理、地带、地形、地貌,“道”是指按地理区域划分的名词;③“道”是生物学上的“居群”,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由交配和亲缘关系联系起来的同一物种的个体群,是由基因型与环境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南》提出了狭义的“中药材道地性(geoherbalism)”概念则更为简洁明了,即“同一物种由于生态环境差别极大,或因物种的性别、年龄、栽培、生理病理、生长阶段,或因加工技术使得该物种所形成的药材质量发生了真伪优劣的变化”。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从药效学的角度简言之,药材的“道地性”是指由于生态环境等的差别导致不同产地同种药材药用功效的差异,即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总结出同种药材疗效较好产地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2  黄芩的“道地性”及道地黄芩的研究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传统的入药部分为干燥根,根据类别的不同可分为正品黄芩、粘毛黄芩、滇黄芩、甘肃黄芩、薄叶黄芩、丽江黄芩、川黄芩等。这几种黄芩不仅品种不同,在地理分布上也有很大差异。如粘毛黄芩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生于沙砾地、荒草或草坡;滇黄芩分布在四川、云南等地,生于山区林边或疏林间;甘肃黄芩分布在甘肃、陕西及山西,多生于石山地向阳草坡上;薄叶黄芩分布在东北至宁夏等地;丽江黄芩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生于灌丛、草坡或松林下;川黄芩分布在四川西部,生于草坡、高山森林缘。

  传统意义上常用的黄芩是正品黄芩,而正品黄芩也广泛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如山东、山西、吉林、河北、内蒙古等地,随产地的不同,其性质和质量也有差异。一般认为,黄芩以山西产量最大,以承德热河黄芩质量最佳,为道地药材。但查阅胡世林等主编的《中国道地药材》(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一书,并未见明确的说明。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黄芩新素等,其中以黄芩苷的含量最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作为检测黄芩的质量标准[3]。研究者对不同产地正品黄芩的黄芩苷含量进行检测[4],结果显示,山东产黄芩的黄芩苷含量较其他产地的要高;河北是黄芩的道地产区,其黄芩苷含量不高,但药效学实验显示其某些疗效确实较好[5]。那么,承德热河黄芩是否是道地药材?其药效质量是否如传统认为的各种功效都是最佳?抑或是不同产地的黄芩其药效的优势不同?这种功效的优势不完全与黄芩苷的含量成正比,究其原因为何?

  3  从药效学角度探讨黄芩“道地性”的内涵

  3.1  不同产地的黄芩其疗效优势不同

  黄芩性味苦寒,临床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三大功效,常用来治疗湿热痞闷、泻痢、肺热咳嗽、少阳寒热、痈疮肿毒、血热吐衄、胎动不安等多种疾病。传统认为的道地药材,只是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对此结论的真伪,后世医家只是按经验用药,并未用现代方法去证实,即便有药效学实验的报道,也只是局限在黄芩解热抗炎的效果上,况一家之言不能表明其疗效确实最佳。古有“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之说,黄芩的品种不同,其分布的地理位置亦有差异,在功效上的差异也显而易见。相同品种的黄芩,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差异,气候环境、产地土质及水源的不同,功效指向亦会有所不同,如浙贝母长于化痰而川贝母长于润肺等。

  3.2  黄芩的活性成分配比不同

  黄芩的活性成分主要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黄芩新素等,而黄芩苷的含量最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作为检测黄芩质量的标准。但研究发现,疗效质量与黄芩苷的含量并非正比关系,因此,道地药材的质量控制应该有更合理的评价标准,目前常以个别有机成分(即所谓的有效成分)来衡量中药材的质量,并不妥当[6]。研究表明,黄芩各主要活性成分大多都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氧化和抗癌的作用,但这些作用具体的有相同部分,也有其差异。如黄芩各活性成分的对比研究显示,在药代动力学方面,口服黄芩苷和黄芩素在血清学和药代动力学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黄芩苷达到峰浓度的时间较黄芩素大大延长,且血清峰浓度较黄芩素低,这意味着黄芩苷比黄芩素吸收的更慢更少;黄芩苷在体内至少有部分转化成黄芩素被吸收[7-8];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通过抑制肠道微生物减少黄芩苷分解成黄芩素,进而影响黄芩苷的吸收、代谢和功效。在药理作用方面,比较黄芩素、黄芩苷和汉黄芩素在治疗急性实验性DSS诱导的结肠炎的效果显示,黄芩素能够改善如体重减轻、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直肠出血等肠炎的症状,以及其他病理和生化指标;黄芩素的作用和50 mg/kg的柳氮磺胺吡啶相似,而黄芩苷和汉黄芩素无此作用;黄芩素和汉黄芩素能而黄芩苷不能抑制白细胞介素(IL)-1诱导的IL-6和IL-8以及IL-6和IL-8 mRNA的产生;汉黄芩素能而黄芩苷和黄芩素不能抑制NF-KappaB粘合活性;黄芩素有抗致病酵母菌的特殊活性,而黄芩苷则无此功效,其原因是黄芩素抑菌活性与其分子结构中的7号位上的羟基有关[9-10]。因此,黄芩发挥药效作用的不仅仅是黄芩苷,而其他活性成分如黄芩素在其中也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活性成分的不同组合是否可以代表黄芩的质量特征,活性成分的配比不同是否是黄芩疗效差异的物质基础呢?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