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鳞草提取液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5-19

                 作者:钟希文,梅全喜,高玉桥,林慧,胡莹

【摘要】    目的对蛇鳞草提取液体外抑菌作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蛇鳞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蛇鳞草水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63 mg/ml,MBC为500 mg/ml,对大肠杆菌的MIC为250 mg/ml。蛇鳞草醇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25 mg/ml,MBC为500 mg/ml,对大肠杆菌的MIC为250 mg/ml,MBC为500 mg/ml。两种提取液对绿脓杆菌均未呈现抑菌活性。结论蛇鳞草提取液具有一定的抑菌和杀菌活性。

【关键词】  蛇鳞草; 抑菌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蛇鳞草Abacopteris triphylla (Sw.) Ching,又名蛇退步、三枝标、三叉蕨、入地蜈蚣,为蕨类金星蕨科新月蕨属三羽新月蕨的干燥全草[1]。主产于广东,在福建、广西、云南、台湾等地也有出产。蛇鳞草味辛、苦,性平,具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化痰止咳的功效,主要用于痈疮疖肿、毒蛇咬伤、跌打损伤、湿疹、皮肤瘙痒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但其仅作为一种民间中草药在使用,国内外对其研究甚少,曾有报道其化学成分主要为三羽新月蕨苷(Triphyllin)A、B、C[2]。20世纪70年代初期,广东省中山市中医医院以蛇鳞草为主药研制成“复方蛇鳞草散”及“复方蛇鳞草膏”,临床上用于治疗毒蛇咬伤、甲沟炎、皮炎、湿疹、痈疮疖肿等病症,应用至今疗效确切,为该院中医皮肤科、外科特色专药。蛇伤专科以蛇鳞草为主药研制的“蛇黄散”,用于治疗初期疮疡,蛇伤虫咬肿痛等[3~5],其疗效显著,为中医院蛇伤专科的特色专药。梅全喜等[6]报道了“蛇黄散”具有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然而,目前尚未见相关蛇鳞草体外抑菌活性等方面的文献报道。本实验观察蛇鳞草的体外抑菌作用,为充分发掘其市场潜力,开发其可利用性提供实验参考。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蛇鳞草原植物采集于广东中山市五桂山,经鉴定为蛇鳞草Abacopteris triphylla(Sw.) Ching。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大肠杆菌(ATCC 25922)、绿脓杆菌(ATTC 27853),均由中山市中医院检验科提供。培养基:营养琼脂(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0901071)、营养肉汤(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0810267)。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UV-754型紫外分光光度计;BS224S型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仪器系统有限公司);LMQR-4060型立式灭菌器(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PYX-DHS-35×40型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XSW-CJ-2A标准型净化工作台(吴江市津化设备总厂)。

  2  方法与结果

  2.1  培养基的制备

  2.1.1  营养琼脂培养基准确称取3.3 g营养琼脂至250 ml锥形瓶中,加入100 ml蒸馏水,加热至全溶,调整pH为7.4,封瓶口后灭菌备用。

  2.1.2  营养肉汤培养基准确称取9g营养肉汤至500 ml锥形瓶中,加入500 ml蒸馏水,加热至全溶,调整pH为7.4,封瓶口后灭菌备用。
  
  2.2  溶液制备

  2.2.1  蛇鳞草水提液的制备称取50g蛇鳞草干品,剪碎放入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浸泡30 min后加热煎煮1 h,经过滤得第一次煎液;药渣再加入适量蒸馏水加热煎煮1 h。合并两次水煎液,浓缩至每毫升药液相当于含生药1g。

  2.2.2  蛇鳞草醇提液的制备称取50g蛇鳞草干品,剪碎放入圆底烧瓶,加入适量稀释至60%的乙醇液,安装回流装置,加热回流1 h,过滤得第1次醇提液;药渣再加入适量乙醇液加热回流1 h,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每毫升药液相当于含生药1g。

  2.2.3  麦氏比浊标准液[7]的配制 用电子天平称取1.175 6 g氯化钡,蒸馏水定容至100 ml,配成0.048 mol/L氯化钡溶液;再量取1 ml 95%浓硫酸,加入94 ml蒸馏水,配成0.18 mol/L硫酸溶液。0.048mol/L氯化钡0.5 ml加0.18 mol/L硫酸溶液99.5 ml,混匀后用530 nm波长比色调整其浊度,使吸光度为0.1该浊度为0.5麦氏比浊标准,相当于5×(107~108)CFU/ml。

  2.2.4  菌液[8]的配制实验菌种经平板分离培养24 h后,挑取数个菌落置于生理盐水试管中,校正浓度至0.5麦氏标准,再用营养肉汤1∶100稀释,使含菌量达到106 CFU/ml为工作浓度。

  2.3  最低抑菌浓度(MIC)判定标准首先在观察细菌对照组长菌呈浑浊状,而药物对照组不长菌,呈透明清亮状的前提下,再观察实验组试管的浑浊情况,以判断不同浓度药液的抑菌作用,如试管内呈浑浊,表明有细菌生长,用“+”表示;如试管内透明清亮,表明无细菌生长,用“-”表示。

图片内容